周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教书
发布时间:2023-10-14 20:30:16 来源: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
逃离了学生,逃离了学生的心灵,逃离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世界,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就只是一个没有生机与活力的知识的世界,就只是一个充满表演与作秀的世界。
教师的成就感从哪里来?
今天当教师,成就感是越来越少了。当整个社会财富在增加的同时,教师的相对收入可能在不断下降,尽管这个职业的稳定性是高的,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早就让流动性的好处得到全面的张扬,稳定性的益处只能在社会慢速发展中才能够彰显。
当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富有个性,甚至变得越来越任性,不要说让教师去教育这些个性张扬的学生,就连去接受他们,都变得越来越艰难。
一方面,是教师的相对经济地位在下降;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职业影响力在相对下降。在双重压力下,留给教师的话语权,一是抱怨教师这个职业的苦难,二是抱怨学校管理的愚笨。
可是,所有的抱怨都换不回一点点的成就感,只会让自己越发的可怜自己,越发的同情自己,越发的让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用封闭与冷漠来保护自己。
有了成就感,再苦的工作,都不觉得苦,因为苦让我们尝到了甜;没有了成就感,再轻松的工作,也会让我们觉得辛苦,因为让我们觉得辛苦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无望的未来。可是,教师的成就感在哪儿呢?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教书!只有通过教书这个过程,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成就感才会形成;如果我们只是教书,哪怕实现了教书自身的目的,也很难逃脱把学生当工具的指责。
可是,随着分科教学的全面推广,数学教师是教数学知识的,语文教师是教语文知识的,这些观点变得天经地义起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学生背诵的知识点而已!
在学校里,只要课上得好,只要成绩考得好,那就是有地位的教师;至于我的课上好了,学生是否学得好;至于成绩考好了,学生是否发展得好,那就不知道是谁的责任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最为艰难的,并不是如何设计学生的灵魂,而是如何走进学生的灵魂。
当两三千名学生站在操场上时,你会认为这个操场就是一个世界,而他们只是这个世界中的元素,如果他们穿着同样的校服,你甚至还会认为,在这些元素与元素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可是,当你和一群又一群的学生谈话时,当你和一位又一位的学生对话时,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位学生是相同的,完全可以说,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着和别人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和别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着和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打算。
打开学生的“心理黑箱”
当你走进学生心灵时,你就会发现你不是在了解一个学生,而是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心理黑箱”。
“心理黑箱”被你打开了,这时候从“心理黑箱”里倒出来的,就不只是知识掌握的多与少,思维培养的深与浅,而是他们的家庭问题如何破解,他人生积累下来的心理问题如何缓解,他的生理缺陷或者生理习惯如何调适,他与周遭同学或者朋友的人际冲突如何调解?
当学生内心的这个“心理黑箱”被打开后,教师真的敢于、真的能够让“心理黑箱”中的事物阳光化吗?
当你发现有的孩子正在经历家庭暴力的时候;
当你发现有的孩子正处于被父母冷落的时候;
当你发现有的孩子被同学排斥的时候;
甚至当你发现有的孩子在谈恋爱,这还不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当你发现有的孩子在同性恋时……
你会发现面对这些问题,远比面对那道数学题目怎么解,那道英语阅读理解怎么思考,那个化学实验应该怎么准备,要显得为难得多。
数学题虽然有难度,但总是有解的吧,即使没有解,也算是一种猜想;英语阅读理解尽管有多种理解,但当我们看了标准答案后,总可以寻找到一种相对正确的理解方式。
可是,学生父母离异了,你能够怎么办?学生被同学排斥了,你能够怎么办?学生之间有了感情,你能够怎么办?学生之间有了同性恋情,你能够怎么办?在这么多的怎么办面前,你能够怎么办?
除了逃避,估计还是逃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当你面对学生真实的灵魂时,你能够确保自己不被吓倒吗?你还有勇气去设计他们的灵魂吗?
还是把学生心灵的“心理黑箱”关上吧,虽然让自己觉得对学生有点“视而不见”的愧疚,但至少没有了让自己因为觉得极度无力所以对教育极度无望的感受。
与改变学生的心理世界相比,如何上好自己的课,如何教好自己的书,主动权始终在我们自己的手上,而且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了,只要我们自己投入了,就会看到相应的变化与成就。
面对学生无比庞杂的生活背景和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相对我们自己匮乏的社会资源和柔弱的应变能力,我们如果不去改变,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如果我们努力去改变,估计也不会产生什么可喜的变化。
到了这个地步,考验的不再是教师的智慧,而是教师的勇气;考验的不再是教师的能力,而是教师的财力。
我们就因此而逃离学生吗?我们就因此而关上学生心灵的“心理黑箱”,让这份心灵继续忍受各种各样的折磨吗?我想,是不应该的!的确,要改变他们的现状,要改变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是有心无力,毕竟我们是教师,而不是救世主。
但是,我们能够给予他们的,是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如何在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到改变的方法,如何在改变的过程中始终拥有对未来的希望。
与学生的灵魂面对面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并不能因为不是万能的,就推卸掉教育本应该拥有的责任。
我们经常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过程是容易被科学化处理的,但教育对象却是难以被科学化处理的,只能够被艺术化的影响,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我们无法用统一的方法,去面对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却可以告诉他们,苦难与痛苦,也是人生的一个部分,甚至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学会去适应它,但更要学会去改变它,去改善它。
教育并不是要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是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播下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的种子。
如果学生的内心世界风调雨顺,如果学生个人意志坚定,那么这些种子会很顺利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学生的内心世界过于贫瘠,或者学生个人对自己能力不大自信,对自己未来不够坚守,可能这些种子并不会结出什么硕果来,但至少会化解学生内心的纠结,缓解他们暂时的烦恼。
教育的成果感,并不是来自于开花结果,而是来自于坚持不懈的播种,把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播入学生的世界里,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得阳光、正直与积极进取。
如果我们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与学生的灵魂面对面,我们就无法给予学生最真实的教育。逃离了学生,逃离了学生的心灵,逃离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世界,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就只是一个没有生机与活力的知识的世界,就只是一个充满表演与作秀的世界。
教育的深度,并不是在教育内容的深度上,而是在对理解教育对象的深刻上。如果我们把教育内容设计得越有深度,但对学生的理解越是肤浅,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分外抽象与无趣。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理解越是深刻,不管教育内容是有难度的,还是没有难度的,我们都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不管学生最后把教育内容掌握了多少,但我们都可以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这条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永远不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如果一味地逃离学生,逃离学生的世界,逃离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职业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狭小,教师的职业价值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在做着教育的事业,而是在做着那个只与知识与成绩相关的职业;我们不会再去深挖教育的内涵与使命,而是去抱怨和指责这所学校,甚至这个世界,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误导与误读。
一位逃离学生的教师,一位逃离学生世界的教师,一位逃离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师,就如一位丢掉了信仰的牧师,就如一位丢掉了实验室的科学家,就如一位丢掉了武器的战士,还有谁会把你当回事呢,还有谁会给予你应有的尊严与尊重呢!(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