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四养模式”为特困老人晚年幸福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8-07-11 14:59:53 来源:周口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马治卫) “住进来以后才发现,在这里比在家里舒服多了,房间宽敞明亮,一日三餐荤素搭配,生病了还有人管,啥都不愁了。”7月8日,住在太康县济民颐养家园的贫困户刘文喜高兴地对记者说。
刘文喜今年75岁,是该县板桥镇河沿张村的五保贫困户。他之前居住在自家的砖瓦房里,要自己做饭,患病时也无人照看。为有效提高农村特困老人整体供养水平,实现脱贫保障全覆盖,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太康县针对农村特困老人推出了集中供养、亲情赡养、社会托养、居村联养的“四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太康县共有农村特困人员10049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近2500人。特别是那些失能特困人员,现有的敬老院由于缺乏相应的医疗和特护能力无法接纳,而公办医疗机构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却无法承担其日常生活保障。这部分人大多数为居家分散供养,他们的监护人并非本人子女,监护责任很难落实到位。”太康县政协副主席、县民政局局长刘凤芹说,“为切实解决农村特困人员的医、养、护无法正常保障问题,县民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依托社会力量实行医养结合供养的新途径,努力提高农村特困人员生活、就医等方面的保障水平,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
太康县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张国庆介绍,按照现行政策,通过综合考虑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疗水平、硬件建设、位置分布等因素,该县最终选择了济民颐养家园、永兴医院颐养家园、朱口东方颐养家园、高贤医疗护理型养老院、老冢精神病医院、符草楼神华医院,作为太康县民办公助型医养结合养老院。
记者在太康县济民颐养家园看到,崭新的白墙围成一个整洁的院落,院内有花坛、文化长廊和健身器材,餐厅里窗明几净,厨房里放着消毒柜、电磁炉、煤气灶、冰箱等,现代化炊具一应俱全,房屋住室装饰一新,娱乐室、休息室、电视房等设置合理。
“为实现养老全覆盖,太康县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以解决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面临的最突出困难和最迫切需求为目标,对全县农村特困人员进行登记建档,通过全面排查,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原则,探索实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亲情赡养、社会托养、居村联养‘四养模式’,有效提升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水平,推动精准扶贫向纵深开展。”县长李锡勇说。
“四养模式”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一是集中供养。该县投资2600多万元对现有16个乡镇敬老院实施升级改造,将独塘等3个乡镇的闲置学校改建成敬老院,配齐基本供养设施,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扩大接纳容量;明确乡镇民政所长负责日常管理服务,要求敬老院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供规范化服务。目前,全县780名特困人员全部入住敬老院。二是亲情赡养。该县要求村村成立新风协会,选举德高望重的人为会员,采取入户座谈等形式,与分散供养五保户的直系亲属谈心,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签订亲情赡养协议,将老人接回家共同生活。目前,全县共有4608名老人回归家庭,共享天伦之乐。三是社会托养。该县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急救等专长,由县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组织全县规模大、条件好的民营医院,成立民办公助型医养结合养老院,签订托养协议,集中托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目前,全县已建成济民颐养家园等6家共计2000张床位的医养结合养老院,已入住665人。四是居村联养。针对难舍故土又无亲人赡养的独居特困人员,该县将农村闲置庭院、废弃村室和校舍等改建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明确村“两委”一名成员具体负责,按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政策,从居住村贫困户中选聘1—2名身体健康、乐于助人,有一定协调能力且具备基本家庭事务技巧的村民作为供养责任人,配备相应工作人员,负责照顾居住的老人生活。目前,该方式已在符草楼镇槐寺村、马厂镇撞寨村成功运行,并在全县22个乡镇29个贫困村推广试行。
“以前,特困老人的脱贫和养老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今,随着‘四养模式’在太康县全面铺开,不但让特困群体脱了贫,而且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县委书记王国玺说,“‘四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全县特困老人晚年幸福保驾护航,而且为大家提供了‘太康样本’”。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