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 城市四项课题研究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2019-11-05 08:47:22 来源:郑州日报
郑州如何发展枢纽经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如何发力,大健康产业怎么规划,失能人员、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人群如何得到更有效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举行2019年课题发布会,对历时一年多针对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发布。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课题分别为《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郑州模式》《郑州发展枢纽经济研究》《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研究》,件件事关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民生福祉。
探索“嵌入式”新型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郑州环境优美,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在《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课题组认为,郑州要高质量地发展大健康产业,探索“嵌入式”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何构建新时代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标准,课题组认为,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2018年总人口已达1012万人,人口规模不断加大,进一步激发对医疗、康养等健康产品的需求。2017年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为718亿元,占郑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应从“健康生活”“健康生命”和“健康文化”三个出发点来着手,顺应我国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
截至目前,郑州的养老事业和健康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已全面建立了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实现了高龄津贴全覆盖。为更加高质量地发展大健康产业,课题组认为,郑州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与医疗产品产业链,全面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健康养生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医疗服务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引入新技术,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
同时,郑州可探索“嵌入式”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重点开展面向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的照护服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挥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以智能养老应用为手段、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小区服务站点为补充,有效保障社区机构、居家老人、子女的实时互动;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连锁化发展。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郑州模式”呼之欲出
近年来,随着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卫生、教育等民生社会事业也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郑州模式》中,课题组认为,郑州若试点长护险制度,将有助于社会民生更好改善。
长护险课题核心内容为:高龄化老龄化“两化”提速下,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在试点地区试行长护险模式。根据国家医保局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6300余万人,有25.5万长期失能的人享受待遇,包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受益人的家庭经济和护理负担明显减轻,失能人员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照顾,支付端有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照护服务的购买力增强,试点地区的养老服务业得到了明显的推进。
同时,试点地区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例如南通等地将辅助器具租赁费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支持居家照护,减轻家人照护的体力负担,再比如青岛和上海实现了全市全覆盖,数百家养老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解决了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市场推而不动、质量难控的问题。
课题组认为,郑州若试点长护险制度,可以借鉴南通、上饶等地的做法,全覆盖,不分城乡,统一制度,人人平等,保基本并以居家照护为主。郑州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资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郑州长护险模式将具有代表性。郑州可以走出自己的优势:全覆盖,职工和居民制度统一,实现制度公平;政府补助和个人筹资相结合,加大政府投入,个人缴费低起步,待遇保障保基本;做好中长期测算,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和各年龄失能发生率预测失能人口规模,在不增负、稳待遇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实现“全人群”覆盖,应保尽保,一个不落。
发展枢纽经济郑州优势明显
郑州区位优越,是一座四通八达的枢纽支撑。在《郑州发展枢纽经济研究》中,课题组认为,郑州具有国家中心城市等多重国家战略,具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拥有GDP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等体量优势,还兼具开放包容、根源性的人文基础,发展枢纽经济,郑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郑州如何发展枢纽经济?课题组认为,时代背景下,郑州应当着力做强与交通枢纽伴生的资源集聚效应,做大做实产业发展平台;基于大平台所释放的资源配置动力,一方面大力吸引外部先进要素导入、促进枢纽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强化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联动与支撑,助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联接,放大辐射效应,推进区域分工,带动中原城市群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
郑州打造枢纽经济的抓手可概括为“五大”:建设大枢纽、构筑大平台、驱动大产业、发展大城市、实施大开放。郑州应将加快平台载体建设作为下一步工作的突破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否则,就难以充分发挥资源和信息集聚的经济效应,枢纽经济也将缺失关键的推动引擎。
加快创新构建丰富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郑州发展迅猛,是一座实力雄厚的未来之城。在《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研究》中,课题组认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郑州国家战略、国家级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应该加以利用,趁势崛起。
课题组认为,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当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郑州拥有国家级的平台——郑商所,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应当充分利用。除此以外,郑州还应抓住多重国家战略规划获批实施的历史机遇,巩固提升金融产业既有优势,建立符合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发展趋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与国际商都相匹配的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具体做法上如打造全国重要的商品期货交易与定价中心、全国重要的航空金融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
郑州如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呢?课题组认为,建设金融中心要做到速度和质量兼顾,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找准定位,把握“区域性”和“现代性”,要进行错位竞争。同时,应围绕郑商所做好优势文章,加强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在高校加大期货相关的课程建设。同时,可以从金融信息化入手,在科技金融创新等领域找到独特发展路径。
课题组建议,在发展科技金融过程中,郑州应当尽快建立包含多种金融工具的多元融资渠道,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开发与科技企业相适应的金融创新产品,构建丰富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相关链接:
2017年9月,中国社科院与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本着“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合作共赢”的原则,为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2018年4月郑州研究院举办了第一届理事大会,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不断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使中国社科院国家级智库和郑州作为国家内陆地区开放创新前沿阵地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018年11月3日首次发布了四项成果,分别为:《国家中心城市视角下的郑州指数》《E贸易时代跨境电子贸易规划研究》《郑州文化传播与城市软实力》《郑州与美洲合作前景》。(郑州日报记者 覃岩峰 成燕 通讯员 李冰冰)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布的课题分别为《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郑州模式》《郑州发展枢纽经济研究》《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研究》,件件事关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民生福祉。
探索“嵌入式”新型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郑州环境优美,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在《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课题组认为,郑州要高质量地发展大健康产业,探索“嵌入式”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何构建新时代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标准,课题组认为,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郑州2018年总人口已达1012万人,人口规模不断加大,进一步激发对医疗、康养等健康产品的需求。2017年郑州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为718亿元,占郑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应从“健康生活”“健康生命”和“健康文化”三个出发点来着手,顺应我国发展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
截至目前,郑州的养老事业和健康管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已全面建立了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实现了高龄津贴全覆盖。为更加高质量地发展大健康产业,课题组认为,郑州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与医疗产品产业链,全面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健康养生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医疗服务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引入新技术,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
同时,郑州可探索“嵌入式”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重点开展面向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的照护服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挥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以智能养老应用为手段、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小区服务站点为补充,有效保障社区机构、居家老人、子女的实时互动;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连锁化发展。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郑州模式”呼之欲出
近年来,随着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卫生、教育等民生社会事业也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郑州模式》中,课题组认为,郑州若试点长护险制度,将有助于社会民生更好改善。
长护险课题核心内容为:高龄化老龄化“两化”提速下,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在试点地区试行长护险模式。根据国家医保局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6300余万人,有25.5万长期失能的人享受待遇,包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受益人的家庭经济和护理负担明显减轻,失能人员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照顾,支付端有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照护服务的购买力增强,试点地区的养老服务业得到了明显的推进。
同时,试点地区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例如南通等地将辅助器具租赁费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支持居家照护,减轻家人照护的体力负担,再比如青岛和上海实现了全市全覆盖,数百家养老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解决了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市场推而不动、质量难控的问题。
课题组认为,郑州若试点长护险制度,可以借鉴南通、上饶等地的做法,全覆盖,不分城乡,统一制度,人人平等,保基本并以居家照护为主。郑州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资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郑州长护险模式将具有代表性。郑州可以走出自己的优势:全覆盖,职工和居民制度统一,实现制度公平;政府补助和个人筹资相结合,加大政府投入,个人缴费低起步,待遇保障保基本;做好中长期测算,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和各年龄失能发生率预测失能人口规模,在不增负、稳待遇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实现“全人群”覆盖,应保尽保,一个不落。
发展枢纽经济郑州优势明显
郑州区位优越,是一座四通八达的枢纽支撑。在《郑州发展枢纽经济研究》中,课题组认为,郑州具有国家中心城市等多重国家战略,具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拥有GDP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等体量优势,还兼具开放包容、根源性的人文基础,发展枢纽经济,郑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郑州如何发展枢纽经济?课题组认为,时代背景下,郑州应当着力做强与交通枢纽伴生的资源集聚效应,做大做实产业发展平台;基于大平台所释放的资源配置动力,一方面大力吸引外部先进要素导入、促进枢纽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强化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联动与支撑,助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联接,放大辐射效应,推进区域分工,带动中原城市群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
郑州打造枢纽经济的抓手可概括为“五大”:建设大枢纽、构筑大平台、驱动大产业、发展大城市、实施大开放。郑州应将加快平台载体建设作为下一步工作的突破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否则,就难以充分发挥资源和信息集聚的经济效应,枢纽经济也将缺失关键的推动引擎。
加快创新构建丰富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郑州发展迅猛,是一座实力雄厚的未来之城。在《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研究》中,课题组认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郑州国家战略、国家级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应该加以利用,趁势崛起。
课题组认为,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当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聚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郑州拥有国家级的平台——郑商所,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应当充分利用。除此以外,郑州还应抓住多重国家战略规划获批实施的历史机遇,巩固提升金融产业既有优势,建立符合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发展趋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与国际商都相匹配的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具体做法上如打造全国重要的商品期货交易与定价中心、全国重要的航空金融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
郑州如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呢?课题组认为,建设金融中心要做到速度和质量兼顾,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找准定位,把握“区域性”和“现代性”,要进行错位竞争。同时,应围绕郑商所做好优势文章,加强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在高校加大期货相关的课程建设。同时,可以从金融信息化入手,在科技金融创新等领域找到独特发展路径。
课题组建议,在发展科技金融过程中,郑州应当尽快建立包含多种金融工具的多元融资渠道,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开发与科技企业相适应的金融创新产品,构建丰富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相关链接:
2017年9月,中国社科院与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本着“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合作共赢”的原则,为郑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2018年4月郑州研究院举办了第一届理事大会,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不断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使中国社科院国家级智库和郑州作为国家内陆地区开放创新前沿阵地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018年11月3日首次发布了四项成果,分别为:《国家中心城市视角下的郑州指数》《E贸易时代跨境电子贸易规划研究》《郑州文化传播与城市软实力》《郑州与美洲合作前景》。(郑州日报记者 覃岩峰 成燕 通讯员 李冰冰)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