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凿”出乡村振兴路——淇县大石岩村从“涣散村”到“明星村”的蜕变密码

发布时间:2025-03-25 16:15:39 来源: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沿着蜿蜒的灯带驶入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一条条亮光从村口延伸到蜘蛛山顶,山上“传奇大石岩”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中心广场上,游客摩肩接踵,特色小吃摊前人头攒动,昔日的“小山村”如今呈现出一派“大城市”的热闹景象。这是淇县大石岩村坚持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大石岩村以为引领,发挥“头雁”带动作用,团结带领群众理思路、聚人心、强组织、谋发展,从“涣散村”到“明星村”,大石岩村的蜕变密码,就是“坚持建引领”,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当旗真正插在群众心坎上,当老员把初心化为开山凿路的星火,沉睡的村庄便有了涅槃重生的力量。
      从“蜘蛛山”到“朝歌寨”:一锤一钎叩开群众心      
      2016年,大石岩村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道泥泞得能“陷住牛车”,留守老人守着几亩薄田叹气,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组织更是涣散不堪——8个自然村竟选不出一个村支部书记。转机出现在那年冬天,63岁的干部徐光放弃省城退休生活,响应“头雁回归”号召,回到家乡开启新的征程。
      组织涣散,村子就没魂!”徐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村里的老教师、老军人、老干部等组成“七老团队”,向大山宣战。他带头抡起锤钎凿山开路,在一次工作中摔伤胳膊仍带病坚持;当过兵的申东海带着镰刀,第一个钻进半人高的荒草堆清理道路。仅用40天,他们修通了4.5公里的蜘蛛山道路,打响了大石岩反贫困的第一仗。有村民感慨:“活了一辈子也没想到能有路通到青龙背上!”
      建引领聚合力:洪灾中的“红色堤坝”守护家园
      2021年7月,特大暴雨袭击河南。洪水裹挟山石冲毁进村道路,20多户民房岌岌可危。通信线路、出村道路尽毁,大石岩成了一座“孤岛”。拂晓时分,徐光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展自救,挨家挨户转移群众。他刚过一座桥梁,转身桥就被洪水冲毁,旁边的人惊出一身冷汗。
      暴雨中,热心村民杨义军开着自家铲车清淤,杨义清冒雨转移独居老人,独自在洪水中往返多次。有些老人不愿转移,徐光就挨个做工作,他带领90后村干部孔水洲等人沿着山路前行,8公里的山路走了七八个小时。到办事处后,他潸然泪下。村民杨义文回忆:“那几天,村委会的灯就没灭过。看着浑身湿透的徐书记还在调度物资,大伙儿自发装卸物资,人歇车不歇。”
      新“夜”态照亮回乡路:灯光与古村的“双向奔赴”
      夜幕降临,从村东的灯带到蜘蛛山上次第亮起,入村道路也开始变得拥挤。“以前村里黑灯瞎火,年轻人过年都不愿回来。现在有了灯光亮化,游客络绎不绝。”孔水洲介绍。
      变化始于今年。大石岩村支部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全村主干道路灯全覆盖的基础上,还打造了红街、小长城、红色大道等夜游线路。灯光点亮了村庄,更带来了无限商机。村民冯二海说:“以前家里的山核桃、小米、花椒和粉皮等不好销售,现在供不应求,游客特别喜欢。”
      建引领强治理:从“后进村”到“模范生”
      走在背街小巷改造的“红街”,墙上的老婚姻法依稀可见,废弃学校变身“韧性家园”,灾后重建的挡墙也被装饰成红色大道。村支部依托灵山街道工委校,创新“建+红色研学”模式,打造“红色长征路”体验项目、开设“信仰的力量”课、开发“真人CS对抗”体验,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大幅增加村集体收入。
      基层治理效能也显著提升。借鉴“网格化服务”经验,发挥“七老团队”协调作用,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去年以来,通过“七老团队议事会”解决道路修缮、征地赔偿等民生问题24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
      春风拂过层层梯田,带来游客们的欢声笑语。这个曾经“留不住人”的村庄,如今用红色基因锁住了乡愁,更“凿”出了一条振兴路。眼下,大石岩村支部书记徐光正带领两委干部规划新的发展路线:投资建设电影拍摄基地、引进香椿和菌菇种植、与高校合作开发沉浸式研学课程。(肖飞、孙天迎)


责任编辑:王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