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 跨界传播 破中有立——中国记协组织各界专家研讨《阳光少年报》“何以能”

发布时间:2023-12-25 09:18:57 来源:大象新闻

      12月24日,由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承办的“融媒体时代的产品创新发展路径——《阳光少年报》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刘思扬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主持。
      《阳光少年报》是中国少年时事素养第一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管,大象新闻主办。它以“滋养新时代好少年”为己任,秉承“学做人、学立志、学创造”的办报宗旨,结合中国教育实际需求,为中国少年群体提供稀缺、高品质的时事素养阅读内容。2023年11月底,发行量突破150万份,成为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现象级事件。
      阳光少年报社长黄宁说,《阳光少年报》的成功,离不开产品、颠覆、创新、风口、流量、构架等6个关键词,但归根结底,就是在做一件事:不仅要给孩子最好的阅读体验,也要给家长最好的服务体验。为保证孩子的阅读体验,《阳光少年报》有很多不近人情的规矩,比如写作之前,必须看够10万字资料,掌握足够的背景知识,把新闻彻底吃透再讲给孩子听;再比如PK制度,同样一个选题,两位主笔写,谁写的好上谁的。巨大的销量,要求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以保证服务体验,我们为此搭建了仓储分拣系统 、渠道运营系统、品牌后援系统。可以说,《阳光少年报》创造了一个报纸经营的新样本,为萧条的杂志期刊市场注入了生机。
      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中央电视台原台长、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胡占凡表示,研讨《阳光少年报》的意义是多重的。首先是对全国报业的启示。在网络媒体挑战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报纸该怎么办,《阳光少年报》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至少可以为大家开启新的思路。其次是对广电的启示,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完全可以借鉴《阳光少年报》的做法,把广电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增强广电自身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启发。不同媒介的记者给不同的对象写稿子,要有清晰的职业定位,《阳光少年报》为了办好这个报纸对主笔做专门的训练,把新闻改造成少儿阅读,这个训练极其必要,定位清晰,《阳光少年报》是一个榜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原副会长陆士桢认为,能不能办好一张报纸,不是市场问题,不是表达形式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从《阳光少年报》,她体会到现代儿童观,就是真正以人为本、尊重儿童。《阳光少年报》的很多创新和变革,都围绕着一个大主题、大视野下的儿童视角和认知,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核心的东西,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得当”。“得当”就是能相融、相配。现在国家反复强调减负,非常感激有这样一份报纸,给了孩子一个可以顺畅地和世界沟通的管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唐绪军说,《阳光少年报》把新闻和教材结合起来,是一个创新。时事故事高手、学校教育帮手,这些定位非常好。《阳光少年报》有两点值得总结,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与时俱进。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认清形势,在传统媒体衰落的情况下,怎么样保证发行量,怎么样能赢得目标对象的喜爱,很有挑战性;与时俱进就是在传播、发行运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说,媒体融合也好,或者全媒体也好,实际上提供的是对三大传播介质:图像、文字和语言(声音)重组的新的可能性,媒体融合不是要把一个东西办成万金油,如果所有的报纸都要做广播、电视,所有的电视都要做文字,既不划算也不现实。《阳光少年报》选择的就是用纸质版作为表达重点,但是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各种要素可能的组合性,所以在发行、用户组合方面有了相应的支撑,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纸质报纸,它提供了全媒体时代利用技术条件进行媒介表达的创新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样例、一种可能性。
      报刊图书互联网营销企业代表、爱阅宝创始人尉志江说,《阳光少年报》为什么如此受市场欢迎?从家长的角度,让孩子了解新闻、时事、前沿科技,长知识、拓视野、长见识、积累素材,都是非常有益的帮助。近几年来,爱阅宝也是随着《阳光少年报》一起成长,互相支持、互相成就,现在动用抖音、快团、公号等渠道推广《阳光少年报》和《大少年》,相信《阳光少年报》发行量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在发言中表示,在媒体融合这个大命题下,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塑造全媒传播新格局,构建智能视听新生态。
      以“新时代、新文化、新传播”为方向,这几年河南台做出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以“中国节日”系列为代表的节目,持续破圈出彩;大象新闻客户端,目前下载量超过1.5亿;获得星光奖、五个一工程奖、白玉兰奖等文艺大奖。
      王仁海说,《阳光少年报》的突破,同样是聚力融合传播的创新实践,是在河南广电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几年,河南广电以优质内容生产打造品牌,特别是通过移动互联端传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品牌来带动营收,闯出了路子。闯出这条路子靠什么?靠团队和人才。团队和人才的积极性靠什么?最底层逻辑还是改革、创新和管理。
      王仁海说,矢志不渝服务改革创新之本,还要借鉴那句老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刘思扬作总结讲话时指出,媒体融合十年来,主流媒体经历了从强势到衰落又到振兴的过程,转型发展依然在路上。《阳光少年报》和青少年教育的融合,是一大特点,但最重要的是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办媒体:一是以用户为中心,很好的处理了主流价值与儿童特点的关系。比如,用孩子的话而不是成人腔讲新闻。二是注重体验,利用大数据思维,通过互联网获取用户数据、了解用户的习惯,更好地服务用户。就像妈妈团购这种方式,一传十,十传百,获得了用户的称赞。三是商业模式提供的是产品和服务,拒绝刊登广告,颠覆和挑战传统行业规则和商业模式。当然,《阳光少年报》颠覆性的创新还很多。
      刘思扬说,中国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非常大,《阳光少年报》的发行量现在是150万,只能算是个开始,200万、300万、500万不是幻想,而应该是梦想。希望《阳光少年报》能成为下一个传奇。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