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创新举措确保高效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9-01-26 19:49:11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南阳讯:(孙喜增 通讯员 冷新星 康帆) 淅川集山区、库区、移民区、贫困区于一体,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该县高起点谋划,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路线图”,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在谋划易地搬迁之初,该县就提出易地搬迁要统筹考虑产业配套问题,不能单打一地就搬迁抓搬迁,要与房地产去库存、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好“组合拳”,实现一举多赢。
  淅川县长杨红忠告诉记者,对搬迁进城贫困人口实行“三不变、一自愿”。“三不变”,即原有耕地不变、林地权属不变、享受的惠农政策不变;“一自愿”即户口迁移自愿,搬迁进城半年后,愿意享受城市户口待遇的,即时办理户口迁移。
  目前,该县易地搬迁工作全面完成。全县已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7个(靠县城4个,靠集镇9个,靠园区8个,靠景区16个),搬迁贫困人口19813人,占河南省易地搬迁人口的十三分之一、南阳市易地搬迁人口的近一半搬到了新家园。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怎样让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才是关键。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淅川县深入实践“两山理论”,短、中、长三线产业项目相结合,以短养长、以长促短、长短互补。
  短线产业全面覆盖。该县实现特色养殖、中药材、光伏和生态助力贷、务工对贫困户全覆盖。目前,全县贫困户户均1亩虾、1亩药,光伏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3万元左右。同时,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所有贫困户都能找到就业门路。
  中线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已引进培育龙头农林企业65家,扶持农民合作社1152个,创建家庭农场916家,发展生态产业30余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达50%左右,户均1亩以上果园,2年内将进入盛果期,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长线产业做大做强。以5A景区创建为载体,积极推动农旅、林旅、体旅深度融合。目前,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1600多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另外,仅2018年,该县举办中国·丹江徒步越野挑战赛等大型体育赛事6次,不仅提升了淅川的知名度,也带动1000余贫困群众参与赛事外围服务,人均增收3000余元。
  同时,该县还紧紧围绕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打通行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保证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夯实基础建设。累计投入10亿元以上,开建环库路、西十高速等支撑性交通项目,修建县乡村公路630余公里,解决6万多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200余项单项电网改造任务,依托省豫广网络,架设光缆2700多公里,基本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电视、村村通宽带”、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重抓健康扶贫。率先启动医保救助工程,2018年,又专门设立社会救助、特殊医疗救助基金,列支500万元,对经过“四次报销”和第五次社会救助报销,仍无力承担个人医疗费用的特困供养贫困户和低保贫困户,实行第六次兜底报销,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强化教育扶贫。连续三年投入教育均超过7亿元,为3万余名贫困学生发放资助金3000多万元,成立助学基金会,先后筹措资金40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全县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同时,该县又加大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度,确立南阳信息工程学校为“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基地,发放“雨露计划”资金110万元,使550余人掌握了实用技能。
  做实企业帮扶。依托“百企帮百村”活动,240家企业与275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5000万元,实施项目180余个,惠及贫困户2万余人。创新电商扶贫。建成南阳规模最大的县级电商产业园,借助京淅对口协作等平台,让淅川优质农副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