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 台湾“最老”学生与创始人薄智云先生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4-25 10:12:27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田哲)“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拔苗助长”。这是清华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在他的文章:“这种愚蠢的状况不变,中国高校和科研人员在免费为西方打工”中说的话。其实,中医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去了解近代针灸发展史。一种技术的积累、完善与传播以及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张静霞)
《腹针疗法》的序言是台湾名医初月轩老先生执笔写的,初老是腹针界最年长的学生,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两次赴北京学习腹针。1999年,初老84岁高领,同年他的著作《临床实用针灸学》问世,书中他把腹针疗法称为《奇效腹针疗法》。
于右任先生,许世英先生都是初老的好友,都曾送其牌匾。初老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垂范!初老82岁首次到北京登门拜访薄智云先生,第二年到北京学习腹针,与薄智云先生交往的十多年中,每次书信必以老师相称。薄智云先生感受良多,向大家介绍台湾与大陆两地之间,腹针中饱含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传递!

一条小峡隔一辈,游遍天下无缘会;
古今多少伤心事,高人曾邀程序累。
几十年来台海相隔,与不靠谱的对抗宣传使台湾海峡两岸的人们陌如路人。尤其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有用书的薄智云先生,更是对台湾的人文一片苍白。当时薄智云先生在中国贫瘠的大山深处修行二十多载后,抓住改革开放的政策进入中医界。1996年初在北京宣武区的一个很小的老年病医院安下身来,靠几根银针和教一些学生开始了中医生涯。
1997年夏末,薄智云先生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电话相约,迎来了两位来自台湾的老者,老先生文质彬彬是台湾台北市华中医院院长初月轩博士,老夫人气质高雅但目光略显呆滞也是医师已经老年痴呆。因此,每次出门都带在身边顺便照料。因为对腹针颇感兴趣,薄智云先生特意托其协助联系并随同拜访。
当时,薄智云先生又继续治疗几位候诊的患者,并请老先生指教。先生并不介意没有时间陪伴,反而颇有兴趣地观看了不少的患者。当时初老已经82岁高龄是医学界的前辈,比薄智云先生的父亲还年长。薄智云先生把一本《腹针疗法讲义》送给初老先生表达其敬意。
大约几个月后,薄智云先生收到初老先生的越洋电话。初老先生希望能够参加培训班深入了解与学习,随后寄来一份信件表达了他的愿望。
“敏儿好学,不耻下问”。初老先生第二年如愿以偿,专程从台湾飞到北京参加了腹针疗法培训班。成为腹针疗法培训班几十年来,年龄最长的学员。课程结束后,初老先生表示:为了参加学习,让女儿从美国请假飞回台北照顾她的母亲,他方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老先生是1939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的西医老前辈,40年代曾经当过军队医院的院长。行医几十年,后来认识到西医的一些不足转而对中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两岸关系开放后第一位飞到湖北中医学院拜孙国杰副院长为师,在七十多岁高龄获得了针灸硕士学位。初老先生的学习精神令人敬佩,代表着台湾老一代先生们的崇高精神。
“学识无大小,知者为长”。薄智云先生与初老先生十多年的交往中,每次收到初老的信函,台头必言,薄老师。薄智云先生收到信件也是认真思考与回复,对先生的成就感,表示由衷的赞许!
后来电话普及,两位先生慢慢变成电话问候。从初老送给薄智云先生的《实用临床针灸学》中了解到:于右任先生是初老先生的朋友,《华中医院》的牌匾是于右任先生书写的,初老先生的信笺也是出于于右任先生的笔下。在他的专著中还有许世英先生的墨宝,许世英也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传奇人物。曾经担任北洋政府的总理,也曾经是蒋介石的资政。
初老先生大约九十六岁高龄作古,其为人低调。薄智云先生在他的文中写到:“他的传奇故事只能由他的后人来书写,作为一名医学界的前辈与腹针界的忘年之交与台湾腹针界的前驱和大师!老先生当之无愧,我怀念他,尊敬的师长,让老先生的精神永存!希望台湾中医人能够把先生的精神得以传承,乃中华之幸与台湾之幸也!”


自古知音甚难觅,何况还是隔代医;
少为师长老者敬,千古风流传佳迹!
初月轩老先生作为医学界的老前辈,是一位低调到难识庐山真面目的人。薄智云先生初识初老时只知道他是一位毕业于三十年代末期,贵阳医学院的西医老前辈。后来才慢慢了解,初老是台湾一代名医,在其几十年的医学生涯中,耳闻目睹,看到有的民间中医治疗好自己没有看好的病。心存愧疚与好奇的初老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走进中医,发生了对针灸与腹针疗法的痴迷。初老以八十多岁的高龄飞到北京谦虚学习,令人感动。给学习班的学员,带来许多激励!
当时,学习班的学员大约有近二十余位医生,素质颇高。为保证教学质量,学习班的学院要求必须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其中有两位学生已经六十岁以上高龄。一位是山西省太原市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闫秀莲主任医师,另一位是薄智云先生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位弟子郝鸿山先生,其他医生大多是中年人。
初老前辈的到来,让学员的学习精神更加振奋。闫秀莲主任医师和郝鸿山先生开玩笑:原来我们以为退休了、年龄老了,跑到腹针学习班,我们都变成娃娃了。在初老面前谁都不敢说自己老了……
当时学习班的教学经验不足,希望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腹针知识都教给大家。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顔教授介绍脑血管病后遗的治疗进展时提出一个观点:“脑血管病病程超过一年之后,治疗不可逆”。讲课进行到一个段落,初老客气地请教,颜教授非常礼貌地请初老提问。初老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知识背景,医学院毕业后临床从事西医五十多年,在台湾开诊。他婉转地认同颜教授的观点,但又客观地介绍看到脑血管病后遗三年的患者,临床症状在很短的几分钟内马上改变的事实。而且说明:患者在治疗之前,大家共同参与了检查。说明神经内科认为一年后不可逆的结论值得商榷。颜教授对初老先生的陈述非常敬佩,感到非常神奇,再次向初老确认。初老和几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详细地介绍后,颜教授认为老前辈陈述事实清楚,对腹针疗法的疗效,尽管没有亲眼所见,已经开始相信。之后多年的腹针脑血管病后遗学习班,都得到了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的支持,前后三、四位当年的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给腹针的培训班讲课。
后来学习班发现短时间把所有内容全部讲授,教学效果不佳,开始进行专科疾病分类教学,同时教授们也见到了类似患者的治疗前后显著性的变化。薄智云先生神经内科新知也得到了补充与知识更新,因为在医学界,神经内科宣武医院是全国西医的学科带头医院。所以,腹针疗法的研究尽可能建立在西方医学前沿的基础上,使大家的专科知识尽可能紧跟时代不掉队。
学习班期间,初老先生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希望在讲课结束之后,单独和薄智云先生会面。薄智云先生把结束课程后的当晚时间留给先生。初老安排在宣武门大街口的越秀饭店,一个独立小餐桌上,晚餐时间把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进行详细的解释。临别初老先生拿出一个第一次见到的红包,毫不客气地硬塞到薄智云先生的手中说:“感谢老师的赐教,使我受益良多。自学和学习班所有的问题都明白了许多,今后肯定还会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请教。只是占用了您太多的时间,非常感谢”!
返回医院后,薄智云先生打开一看,吃了一惊。当时的学习班学费大约是980元,而初老除按照规定上缴学费外,红包便是一千美金。相当于学费的许多倍,说明老先生对知识的尊重。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医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已经没有任何的障碍,可以游刃有余地傲游其中。对于初老先生这样的大家,从哲理方面是非常容易沟通的。因为,初老已经可以在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面自由地进行翱翔,他用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腹针先天经络理论为东西方医学打开的一扇门。认为是生命的原点带来了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强大势能,给中医针灸带来了新的希望。
所以,在的专著《中医临床针灸学》中,在薄智云先生的应许后把腹针也介绍其中。希望能够为台湾中医的发展进行腹针疗法的推荐。并且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奇效腹针疗法》,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初老先生的良苦用心,也间接地表达了初老先生晚年在中医领域中的成就感从这里产生!



都在茫茫人海中,不期相遇巧相逢;
古今多少人生事,宛如空中遇飘云。
1997年薄智云先生的弟弟曾经在华盛顿的美国大学任教,作为中美大学交流学习计划,美国大学的学生到北京经贸大学学习三个月的短期课程。作为带队老师陪同在经贸大学负责美国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其中一位台湾女士的女儿是薄智云先生弟弟班里的同学,为了看自己的女儿,夫妻二人从美国飞到北京,无意中提起她的丈夫患网球肘感觉非常痛苦。薄智云先生的弟弟把他们介绍到宣武区老年病医院腹针脑病专科进行治疗。飞机票预定在三天后,只有两次的治疗时间。台湾女士的丈夫是美国白人,治疗一次后减轻大约七成,第二次治疗后疼痛的症状基本消失,然后返回美国这件事情慢慢被淡忘。大约两个月后,薄智云先生收到女士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说明丈夫的网球肘完全好了,又能打高尔夫球了。同时解释当时不能打高尔夫球的痛苦,一种是肢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空虚。由于不能打球,朋友们来往少了,损失了不少生意,所以非常感谢!同时提出一个请求:她的父亲九十三岁高龄,患腰骶椎管狭窄,行走困难。到几个美国最有名的医院,由于年龄太大有手术风险,都拒绝给老先生做手术希望能够给予帮助。
在九十年代末期,九十岁已经是非常老的老人了。北京流行的顺口溜:“八十不服老,七十满街跑,六十小弟弟,五十摇篮里”。而患者九十三岁的高龄,还需要飞十多个小时的飞机,从美国加州赶到北京。本身腰腿不好,有比较大的风险。因此,薄智云先生写了一封信客气地回绝了女士的求助。
时隔不久,台湾女士又来了第二封信。诚恳地说明他的丈夫与父亲都认定薄智云先生是神医,能够给他父亲帮忙。而且,同时强调他父亲的身体健康,看起来七十岁左右。还附了一张九十寿辰时的相片。
在相片的上方悬挂着一个条幅写道:“人活百岁古来稀,人活九十不稀奇,八十还是小弟弟”!
老人家红光满面笑容可掬,一看便是一位养生有道的学者。确实没有任何衰老的痕迹,浅浅的老年斑若不留意也很难发现。薄智云先生只好写信承诺了女士的请求,约定夏天来北京治疗。薄智云先生提前准备了轮椅,以备老先生出行之需。
时间巧合,患者仅比初老先生参加的学习班提前了几天。每天门诊或讲课结束后,薄智云先生前往王先生所住的越秀大酒店为老先生进行腹针治疗。
老先生姓王,是一位退休的前国民党中将。在美国也享受着很高的退休工资。所以,住在越秀大酒店的一个套间。经过五次治疗后,腿痛的程度明显缓解。间隙跛行的距离越来越长,疗效竟然出奇的好。恰好初老也住在越秀大酒店,一次饭后出诊,恰好遇到初老,问起原因。只好据实而言,告诉酒店住着一位台湾的患者。初老先生主动地要求一同拜访,也是希望观察一下治疗的过程。
进入房间后,薄智云先生首先把初老介绍给王老先生。“它乡遇故知”!王老先生一看八十多岁高龄的台湾老医师居然还来北京学习腹针,不仅对初老表示敬佩,同时也对腹针疗法的神奇更增加了信心。把治疗前后的变化告诉初老,二人攀谈起来。原来,王老先生的同僚许多都是初老的患者或者朋友。在他们交谈中才知道,初老四十年代便曾经是一所国民党军队医院的院长。
王老先生则告诉初老,他的名字是总统赐名。由于抗战时期有功,被蒋介石先生更名,说明也是一位抗战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之间的叙谈非常开心。从侧面对初老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受教益的是:两人之间的谈话温文尔雅,不急不缓地娓娓道来。谈及五十年多年前的往事,栩栩如生仿佛回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轻描淡写一掠而过。好像把治疗的事几乎淡忘,在女儿的提醒下才开始了腹针的治疗。
老先生治疗几天后,利用针灸休息的空闲到八达岭长城游览。带去的轮椅成为道具,兴致很高地爬了一小段长城,锻炼一下感觉很好!对初老学习腹针增加了不少的信念。薄智云先生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在他著作的《临床实用针灸学》中,希望能够把腹针作为一个章节来介绍给台湾。
当时薄智云先生提出一些要求,希望不要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刊出。大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初老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文件的起草,然后到打印店打印,授权书同意某某章节编选入《临床实用针灸学》中。 第二年,书籍出版后,初老第一时间把书寄到薄智云先生手中,同时《腹针疗法》也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薄智云先生也把自己的新书给予回赠。
从《腹针疗法讲义》的部分内容收入初老著《临床实用针灸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老一代中国文化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这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文化传统。尽管当时薄智云先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一无所知,但初老月轩先生还是非常慎重考虑,把所有他们讨论的内容都用授权委托书的方式进行文件约定。这让薄智云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时直今日腹针疗法在全世界广为剽窃,最終可能成为中国中医领域中,知识产权受到剽窃最严重的灾区。而台湾仍然保持了一份清洁,与初老当时的介绍腹针疗法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即使在腹针疗法的发源地中国,这种现象也越来越猖獗。使腹针疗法的后期推广受到极大的影响,薄智云先生表示:只能把所有的新发现装在自己的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失窃,也许许多的腹部密码会成为永远的秘密,只能传授给自己最信赖的弟子,让那些绝技返回民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用口传身授的方式去延展。
《腹针疗法》出版前,薄智云先生经过再三斟酌,还是邀请初老先生为《腹针疗法》作序,因为他也是腹针疗法临床疗效的见证人与使用者,腹针疗法的价值因他而蓬荜生辉!因此,把初老作为台湾腹针界的泰斗毫不为过,即使在中国的针灸界初老也应当是大师级的人物!

不觉时光二十年,仿佛回忆在昨天,
先生远去入仙境,百年修得渡同船!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薄智云先生与初月轩老先生的一段跨世奇缘和师生情与忘年之交,在中国的针灸史上并不多见。初老年长薄智云先生三十多岁,而且身体上流淌着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人文的热血。初老先生上与于右任先生、许世英先生等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名家对话,下与出于太行山深山中的民间小郎中深交。薄智云先生从初老先生的长期接触中,深受先生言谈举止的熏陶。后来成为的莫逆之交,腹针疗法的知音。真所谓:
“世上知音难寻觅,
横跨海峡寻踪迹;
一朝觅得身相许,
相互问安到分离”。
腹针疗法研究的后期,逐渐进入中国文化的领域。由于中医是一种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殊医学思维模式,所以唯有进入文化中才能完整地对中医的知识特征进行表达。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系统构建,便把生命的特征:神形合一,概括其中。使我们今天能够游刃有余地治疗忧郁症、焦虑症等西方医学无法逾越的系统性疾病。而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彼此潜移默化的交融与延续,是一种小人文环境的影响。除了家教还有人们关注的朋友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文化人的传统延续应当更多的在台湾的学究中,繁体字的遣词造句与传统的礼仪成为文化的载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更贴近中华文明。
这些对于腹针的返本开新而言,弥足珍贵所以薄智云先生喜欢走近初老先生。在国内的中医界,薄智云先生由于机缘巧合接触到朋友也都是中医界的名家,大家也都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精神。得益于同道的影响,使薄智云先生一直倾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学习。
中国文化在文革时期的断裂,使人们开始把所有的思想禁锢起来。“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又有许多的畏惧。文革时期教训令人终生胆寒,经过:“恨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夫妻可以反目,儿子可以由于父母的一时口失,大义灭亲把自己的爹娘送上断头台。
几十年来淡漠人生,远避政治使薄智云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因为,把自己的思想已经装上铠甲,对任何人都绝口不提与政治相关的看法。免得因言获罪,成为一名心中了了,口上难明的糊涂虫。
几十年来,薄智云先生对任何国家与地区的知识人都非常尊重。随乡入俗,从来不讨论对方的政治观点与主张,社会有明确的分工我们不是政治家。大家分别做好自己的事社会才能进步。作为医生认为看不好病会给中医丢脸,自己的形象会使人们对中国中医人的道德修养留下抹不去的印象,薄智云先生尽量地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中国传统的文化人。而初老先生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给薄智云先生在父母之外,从社会规范上树立了一个标杆。独立的人格,勤奋的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都成为薄智云先生的楷模!
初老年事已高,但薄智云先生每年都会收到初老的电话问候,他们有时间也顺便闲聊几句。初老先生的生活习惯非常规律,除读书看病外,每周都会去教堂作礼拜。初老先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薄智云先生的父亲也是一位有造诣的中医学者,承载着传统的中华人文精神,经常告诫他们:骄傲是无形的罪,时刻谨慎地行走在治学的路上。初老先生身边的几位大师:于右任先生、许世英先生。蒋公也对各位颇为敬重,我们作为一介草民,只能一生勤勉,时时自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初老这样的前辈在八十四岁高龄还出自己的专著,跨界到针灸学科领域玩一把。使我们只能仰视,因为到了那样的年龄是否痴呆都是未知数。而初月轩老先生却从七十多岁高龄才开始进入中医拜师学艺,八十三岁学习腹针而在不多时已经学习颇有心得。实现了西医名医到针灸大师的华丽转身。而通过初老专著中看出,初老先生在于右任先生与许世英先生面前又是一名青年才俊,两位老先生比初老先生还年长四十多岁。能入两位闻名于世在中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两位高人的法眼,绝非等闲之辈,薄智云先生钦佩不已。初老低调地行走于海峡两岸之间,为推动针灸学科的交流与发展默默地作出贡献!

自古多少风流事,总是流传在民间;
我与台湾相距远,百岁老人续前缘!
薄智云先生与初月轩老先生的第三次聚会,是时隔三年之后的2001年的秋季。当时初老告知薄智云先生准备赴厦门参加一个《全国针灸特种疗法学术研讨会》,邮寄上一份大会的通知。薄智云先生心中明白初老有意请他到厦门相聚。收到邮件后,薄智云先生很快答复了初老也去参加会议。而且按照会议的要求认真地书写了交流论文,与会议的主办方取得了联系。
当时学会的会长当年是从事芒针研究的王成善教授,现在也有大约88岁高龄。而且,仍然活跃在中医领域中,据说目前从事顺势疗法的研究。电话联系时很快由初老搭桥大家逐渐熟悉,促成了我与初老的厦门会面之行。
也正是由于这次会议与王成善教授的相识,也使薄智云先生多了位中医界的朋友。了解到针灸界还有许多的老先生活跃在中国针灸学会之外的民间组织中,为针灸学科的发展力所能及地进行着学术的研究与传播。曾经邀请薄智云先生两次到他家中拜访,使双方的了解彼此更深入。
对于老先生们对事业的认真与执着感到敬佩,由于贴近临床与相对远离政治反而更多对针灸学科的不同认知和独特的见解。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联系,后因大家都忙各自的工作联络减少,但偶然相遇都会相互热情问候。
薄智云先生厦门与初老再次会面时,当年已经87岁高龄,但与三年前相比身体硬朗、精力充沛有种越活越年龄的感觉。两人在当年厦门中医院的国际交流中心会面分外开心,共叙相思之情与腹针的临床心得和经验。结果事难遂愿,大家对腹针的理论缺乏热情。仅仅对腹针疗法中最肤浅的几个处方,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从薄智云先生认为最核心的发现,从中向边沿挪移。话说三遍淡如水,既然大家听不懂汝之所云,何必反复自讨无趣。薄智云先生与同道广泛的接触,却极少能够找到交流的对话对象,只能把自己束之高阁,傲游在书本与临床的神奇体验中。薄智云先生用疗效来一点一滴的为自己的理论进行旁证,让大家通过临床的疗效来走近腹针。
其实,也有客观的原因,当时的学生许多并非中医专业的名家,只是有感于腹针的疗效而成为热情的粉丝和坚定的支持者。薄智云先生觉得能够得到初老的赏识是一种内心的宽慰,同时深入的畅谈和对话也使薄智云先生对腹针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千里迢迢觅知音,只为促膝而谈心”。
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薄智云先生聆听初老从一位西医与中医名家体验腹针的过程中得到的感悟。从侧面了解腹针先天经络理论是否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应用,而初老经过临床用敏锐的洞察力给予了薄智云先生充分的肯定,使薄智云先生更充满自信!教学互长,在彼此敞开心扉的交流中使初老对腹针疗法的理解更深入,同时也使薄智云先生的想法得到了更多的临床实证。
初月轩老先生谈到:学习腹针疗法之后,由于腹针无痛、安全、速效的特点使自己越来越喜欢腹针。而且对许多疑难病有奇效,使薄智云先生颇有成就感。在帮助许多病患康复的同时,薄智云先生也感觉越来越开心。陆续介绍几个案例,也使薄智云先生非常振奋。每位医生面对的患者人群不同,因此,在临床经验积累会有很大的差异。
初老作为台湾的一代名医,自然有接触许多疑难病的机会和能力。初老对腹针的学习是非常认真和有深度的,由于专著的编写把一部分《腹针疗法讲义》的内容收入其中又需要认真的抄写。
在当时的时代,《腹针疗法》的书稿是每一个字都是用钢笔认真书写整理而成。初老当年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仔细的整理与誊写。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功到自然成,对腹针反复的思考与提炼,使初老对腹针的理解颇为深刻。薄智云先生与初老交流的深入,沟通的默契在腹针疗法的几十年传播过程中实属极其罕见。
初老介绍的最得意的患者,是曾经在台湾荣总医院的一位肝癌晚期患者。不仅有腹水而且几天滴水未进,不仅癌肿痛,而且身体极度衰弱。经过初老的几次腹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腹水减少、逐渐可以吃流食,精神慢慢恢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又可以散步了!
初老认为:腹针不仅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先天经络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也有很大的潜力,所以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初老从西医角度来看腹针的机理,与薄智云先生多年体验完全一致。初老的大胆尝试也给薄智云先生信心,后来经过多位癌症晚期患者的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为后期癌症晚期腹针辅助治疗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从这方面来看,应当感谢初老当年的大胆尝试与探索,因为他掌握了一些腹针疗法的真谛。
初老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而且是一位为人处事考虑周全、令人钦佩的长者。他了解腹针推广初期的艰辛,分别前刻意送给薄智云先生几百美元作为路资,说明是代薄智云先生购买去看望他的机票而已,并对老师专程赴厦门探望表示感谢!如果事情发生在今天,大家都会对几百美金毫不介意;但是当时腹针治疗一位患者仅仅是三十元诊金,而且当时的北京中医进修学院腹针培训治疗中心有五个学生兼员工,大家都靠自己的门诊收入养家糊口。可知当时薄智云先生飞到厦门与初老会面的渴望与思念之情,而初老非常的体谅薄智云先生的难处,在事后巧妙安排使薄智云先生保持了师道尊严,每当忆及倍感亲切。
薄智云先生盛情难却,只得接受了初老的情意。为了把针灸界的新技术学习与掌握带回台湾,初老先生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同时也为腹针界树立了一个年龄最长的标杆。
虽然,腹针在全世界推广的过程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中老先生们屡见不鲜。北京的学员年龄最长者79岁,韩国年龄最大的韩医80岁,意大利最大的西医师80岁;但年龄最长者仍然是初月轩老先生。由于初老的热情推荐,使台湾成为对腹针最早传播的海外国家与地区。
我们怀念初老,感谢他在1999年便把腹针通过他的专著《临床实用针灸学》介绍到台湾,使腹针疗法的人文精神得到弘扬。也许有许多的人通过他的介绍了解并使用腹针使台湾的人民受益。因为,近二十年前,初老已经用腹针服务于身边的朋友与患者。为台湾人民了解中国针灸新技术起到了桥梁作用。
历史是人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真实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然后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被人们所记录。“智者不以侥幸而图成功,德者不以施小惠而泽后人”。
腹针疗法因初老二十年前与台湾结缘,使腹针有幸在推广的初期便能够为台湾人民的健康略显薄力。薄智云先生作为腹针疗法创始人,心中由衷地感谢台湾乃至中华民族医学界的前辈与腹针界的泰斗初月轩老先生的精神永存!



台湾长庚医院院长刘会平院长伉俪是薄智云先生多年的学生。当时在北京认识时非常低调,不仅参加了腹针的培训。也把许多疑难病患者,带到北京《智云堂》门诊会诊。其中有一些国外西医呼吸系统疾病的著名专家。
曾经参加在广东省中医院召集的《中医哲学沙龙》,他们夫妻经常登门拜访薄智云先生,所以成为薄智云先生比较熟悉的学生。由于刘院长的执意邀请,薄智云先生于2016年12月参加了台湾召开的《肺癌国际学术研讨会》成为会议唯一大会宣讲的中医人。
会后会诊演示治疗了几位有较重合并症的肺癌患者,感觉比较满意。刘教授是国际华人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会的会长,台湾长庚医院院长,国际肺癌治疗中心首席专家。
薄智云先生在台期间。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感受到台湾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精神。台湾之行从南到北的长庚医院,学术交流非常成功。
腹针台湾行让薄智云先生想起二十年前的一段佳话,因此,让我们共同怀念,曾经为两岸交流早期做出贡献的前辈:初月轩先生,同时也感谢一直为促进两岸交流的刘会平院长及各位同仁。相信台湾的将来更美好,大家会共同携手传递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张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