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豫剧“一代宗师”风采!陈素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发布时间:2018-04-18 14:09:58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她是先驱,开创豫剧坤伶之先河;她是宗师,一身绝技,生旦净丑不挡;她犹如一座丰碑,长久地矗立在观众的心中;她就是豫剧皇后陈素真。
  4月17日,记者从纪念陈素真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恰逢陈素真大师诞辰一百周年,在她的出生地开封将启动一系列纪念活动,全面展示中国豫剧“祥符调”陈派艺术传承发展成果,推进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陈素真大师诞辰一百周年都有哪些纪念活动?
  据介绍,4月21日至24日,“素韵 真声--纪念陈素真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包括六大板块:纪念陈素真百年诞辰活动开幕式暨 “梨园春”演出专场、陈派祥符调经典大戏展演、陈派祥符调经典折子戏展演、陈素真艺术人生高峰论坛、陈素真纪念馆开馆仪式、《情系舞台——陈素真回忆录》暨陈素真画册再版等。
  同时,本次活动亮点多多,名角名剧荟萃。不仅有豫剧祥符调名家、陈派再传弟子关小凤、徐俊霞、吴素真演绎的陈派代表剧目《三上轿》《宇宙锋》《三拂袖》三部经典大戏,还有陈派弟子郭美金及再传弟子汪俊丽、金丽丽、董爱春等演绎的陈派代表剧目《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黄金蝉》《春秋配》《义烈风》《三上轿》《三拂袖》等经典折子戏。这些薪火相传的老中青陈派艺术传承人,各展才艺,重现了豫剧“祥符调”的独特风采,呈现了当前豫剧“祥符调”的最高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国内众多大咖齐聚一堂,论道豫剧“祥符调”发展大计。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将邀请刘长瑜、孙毓敏、王绍军、马紫晨、刘景亮、张大新、方可杰、谭静波、关灵凤、王素君、牛淑贤、孙映雪、杜政远、丁怀卿、暴风等省内外卓有建树、造诣深厚的艺术家、评论家对陈素真大师的艺术人生进行研讨,对其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和评价,全面、系统地总结豫剧“祥符调”的唱腔、表演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成果,为中国豫剧“祥符调”的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共商大计。
  她开创豫剧形式美之先河,代表着“祥符调”的鼎盛时期
  祥符调发源于开封,是中国豫剧的母调。豫剧大师陈素真是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豫剧五大名旦之一,豫剧祥符调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豫剧皇后、豫剧大王等,从艺近70年,积一身绝技,生旦净丑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开创了豫剧形式美之先河,表演刚柔相济、含蓄典雅、俏丽隽美、规范细腻。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了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代表着“祥符调”的鼎盛时期。
  她与“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合作,开创了豫剧艺术的新时代,对豫剧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演了几百出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宇宙锋》、《梵王宫》、《春秋配》、《三上轿》、《拾玉镯》、《三拂袖》、《柳绿云》、《义烈风》、《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克敌荣归》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习仲勋等都曾观看她的演出,并亲切接见。戏剧大师田汉、曹禺,京剧大师程砚秋等都曾赠诗、题词。
  京剧大师程砚秋评价她:“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
  豫剧祥符大阅兵,传承意义愈深远
  此次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主办单位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等,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豫剧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开封市文广新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等单位承办。
  据了解,本次活动将全面展示中国豫剧“祥符调”陈派艺术传承发展成果,是对豫剧祥符调艺术成就的大阅兵、大检阅,必将振兴豫剧“祥符调”艺术,促进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豫剧事业的全面繁荣。
  陈素真大师的唱腔中正圆和,沉郁顿挫,成为豫剧祥符调卓有影响的代表;她的表演规范讲究,行动如飘,让原本粗犷的豫剧表演,有了更为细腻优美的舞台样式;她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带领豫剧全面走向精致化。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从“缅怀和纪念、继承和弘扬、欣喜和告慰”等三方面阐述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的初衷和意义。“陈素真大师是一座丰碑,长久地矗立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牢牢记住她对艺豫剧艺术的贡献,她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举办纪念活动是告诉她一生所系的豫剧今天发展到什么样的地位。河南豫剧已成为中国地方戏第一大剧种,走进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北大,走向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天的豫剧地位足以告慰大师在天之灵。”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返回光明网首页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