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开创太行山困难地造林成功路
发布时间:2018-03-12 11:34:42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在山上裸露的岩石和风化的砂岩碎砾中造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儿,在林业上被称为“困难地造林”。济源市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开创了太行山困难地造林成功路,造林技术不仅成为河南省科技成果,也成为了我省的地方标准。




(责任编辑:田哲)

早上8点,43岁的贾长荣从林场场部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抽查、测量鱼鳞坑内树苗的生长情况。这位在太行山区造林困难地干了15年造林工作的林业人,从最初的一位普通技术员成了如今的林业高级工程师。他和济源南山林场的同事们用鱼鳞坑成功造林近6万亩,开创了太行山造林困难地鱼鳞坑造林的典范经验,造林技术成为河南省地方标准。
“河南省林业科技带头人”、林业高级工程师贾长荣:“经过这些年鱼鳞坑造林,成活率都在95%以上,现在我们不但是通过鱼鳞坑造林成活率解决了,还在研究哪种树木更适合更好的生活在太行山区,现在造了许多树种,我们一直在调查着树木的生长情况。”
放眼望去,一道道山梁上,一排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布满了座座山头。白色的鱼鳞坑板“横竖都成线,千山一片白”。贾长荣说,鱼鳞坑造林技术的成功是在无数个造林方法的一再失败中得来的。
“在鱼鳞坑之前,我们采用炮崩,用炮崩一个一个坑,然后回填上土,然后载上树。接着还用了和打煤球一样的,用客土把树苗栽到客土上,然后再栽到山上,这些方法成活率都不高,最后摸索出用石头垒坑,然后填土。”


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山区、丘陵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8%。在国家和省里的大力支持下,多年来,该市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目前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06%。虽然全市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荒山荒地已经基本完成了造林,但还有20多万亩以风化砂岩碎砾和裸岩地为主的困难造林地成为难啃的“硬骨头”。



济源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科科长李伟波:“近十年来,我们林业技术人员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了“下铺上盖”双地膜保墒抗旱造林新技术,这项技术既能有效地阻止树坑内水分下渗和蒸发,促进植物根部增温保墒,又不影响植物根系正常生长,这项技术已被河南省科技厅鉴定为科技成果,目前已成为全省困难地造林的技术规范。”
李伟波介绍说,全省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以来,济源市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指导思想,形成了“财政为主、多方筹资”的造林绿化新机制,保证了荒山绿化的经费投入。在太行山区困难地造林,济源市财政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平均每亩投入都在800元以上,有些困难地地域的造林投资每亩超过1000元。


李伟波:“通过动员社会投入,用好义务植树政策,通过引导鼓励工商企业、社会团体承包荒山、认养绿地以及建立绿化基地、三八林、共青林等形式进行投资。近年来,个人或企业投资,通过流转荒山造林,开展生态旅游、休闲、养老为目的的森林生态园建设,这种新的投资模式将成为生态建设与社会资金的有效的一个结合点。”
春夏有花、秋有红叶、四季常青。持续不断的科研创新与造林实践,使太行山区造林困难地绿与美的景观在不断向前延伸。
济源市林业局副局长卢战平:“这几年我们围绕困难地造林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造林途径,先后完成困难地造林10余万亩。但是,我们的建设任务任然十分艰巨,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把困难地造林推向深入,为济源的生态建设以及森林河南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元伟、花栀子 济源台记者高明)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