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智变”

发布时间:2024-09-14 10:19:18 来源:许昌日报

        “人靠衣装马靠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锦衣、霓裳的追求、喜爱依然专一、执着。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我市现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纺织厂机声嘈杂、棉絮纷飞。然而,9月10日,在许昌裕丰纺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丰纺织),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拥有高端智能化纺织设备的生产车间,温度适宜、环境良好,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全流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一根根细白的纱线在生产线的智能化运转中被纺成、卷绕、打包、装运……这是裕丰纺织改造后投产运行的10万锭高端智能纺纱生产线。
        “现在生产车间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环境比我们刚进厂那会儿好太多啦!”今年45岁的聂艳何是平顶山人,2001年进入裕丰纺织工作,在前纺清花工这个岗位已经干了23年,见证了企业由传统纺织到智能织造的转变。
        “有句老话叫,‘重工业不重、轻工业不轻’。纺织行业虽是轻工业,但劳动强度丝毫不逊其他重体力行业。”回忆起最初的工作环境,聂艳何感慨道,纺织车间工人要过三道关,首先是三班倒运转关,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其次是噪声和棉絮关,纺织机器巨大的轰鸣声、四处飞舞的棉絮让人不适;最后是来回行走关,工人身着白围裙、头戴白圆帽,围着机器不停地来回走动和操作,一个班次下来常常累得腿酸。
        “2018年,生产车间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你看,这是我们的自动纺线机,可以将纺好的线自动缠绕在纺轴上。工人做一些简单的工序并检查机器运行情况就行了,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不少。我们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学习,成为能够操作新型机器设备及管理自动化生产线的技能工人。”聂艳何说。
        2012年,聂艳何的妻子李延玲从广东深圳回到许昌,也进入裕丰纺织工作,目前是一名前纺粗纱工。“虽然工作累点儿,但是收入很可观,一个月能拿5000多元。我们在许昌买了房,把家安在了许昌。”提起目前的生活,李延玲笑着说。
        “企业效益好不好,设备很重要。”在裕丰纺织工作20多年的李秀红,目前是生产车间负责人。提起裕丰纺织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变化,她告诉记者:“我们公司投资3.5亿元对生产线进行更新换代,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数字化智能车间,用工水平、人均年产值等在全国纺织行业均名列前茅。比如,之前络筒车间每台机器需要一名工人管理,现在一名工人可以同时管理四台机器。我们通过地道吹风等方式,及时清理棉絮,实时监测车间湿度、温度,使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我们本着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制造理念,持续关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水、电等能源管控,打造‘绿色工厂’。”
        机杼是纺织行业的专用名词,《木兰辞》中就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描述。锭子即纱锭,纺织厂纺纱的重要工具,一家纺织厂的规模业内往往以拥有多少万锭来表述。
        “目前,国内纺织行业万锭用工在65人左右。裕丰纺织万锭用工降低到22人左右,极大降低了用工成本,万锭产量提高20%以上,产品质量达到乌斯特公报(世界纺织工业对纤维等分类参考指标)先进水平,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纺纱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建成了全天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裕丰纺织副总经理徐子立对记者介绍。
        织造变“智”造。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一转带三化”,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引领、撬动、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
        “作为我省第一家智能化纺织企业,我们充分利用自动化、信息化实现纺纱生产过程产量、质量、能耗、人员等全方位自动监控,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作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盟会长单位,裕丰纺织将不断引导我市纺织服装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加快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动能转化。”徐子立表示。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