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营造人才洼地 强力构筑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2018-05-25 15:38:45 来源:许昌日报
本报记者 刘顺兴 高伟山 通讯员 程燕
曾创造许继辉煌的“创一代”王纪年,再创业时,将“炙手可热”的新公司选址于魏都区;
异乡创业的技术型企业家张良奇,应家乡“召唤”将公司迁回、建设在魏都区;
研究逆变芯片的张长安、研究探地雷达检测的郭士礼,等等,8个创新创业团队、100多名高层次人才相聚魏都区……
正是在这些英才的助力下,纪年科技、万里路桥等一批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在魏都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带动魏都区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8.4%的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谙此理的魏都区,近年来通过精心营造人才洼地,强力构筑产业高地,形成了人才与创新、事业与产业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助推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创一代”的再创业选择
“引来一个人,育出一产业”——这样的引才佳话,用来形容王纪年与魏都区之间的故事再贴切不过。
一辈子耕耘于电气事业的王纪年,是曾打造许继辉煌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卸任董事长后,他壮志不减,看准了作为“新生代”的电力三次装备产业,决心再大干一番。
选址落地时,许多地方都想挖走这样的“绩优股”,可王纪年为何选择了魏都区?“魏都区对高科技民营企业非常重视,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王纪年说,“当时,区主要领导几次与我深谈区里的发展规划,对我们的电力三次装备产业发展非常支持。”
2016年6月,王纪年与魏都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致力在10年内打造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纪年高新技术产业园。
支持,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每次我们邀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博士等过来时,区主要领导都要见见他们,介绍人才政策、创业环境。如果专家愿意来许昌发展,就委派常务副区长落实各方面的政策待遇。”王纪年称赞道,“特别是最近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合作,魏都区领导非常重视,和我们一起几次到京回访,最终顺利签订了合作协议。要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4座双创大楼里,每年都有超过500亿元的高科技项目要中试、产业化。双方成功合作,意味着今后他们将源源不断地向许昌输送高端人才、成熟技术和优质项目。”
人才,越聚越多。王纪年用他极具发展潜力的电力三次装备事业,引来了重新“出山”的80岁院士杨奇逊,还引来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潮海、雷宪章……
渐渐,一个产业园盛不下了。魏都区当即投资3亿多元,只用5个月时间,便在一路之隔处建成魏都高新技术产业园,现在已引来中航建设装备、中欧智能电网、华信电力等18家科技型工业企业,入驻率超75%。
可以说,纪年科技的背后,是魏都区围绕产业引才育才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魏都区大力实施工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制品产业园、静脉科技产业园等5个园区,以产业集聚人才,以平台吸引人才,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魏都区的产业层次正在加快提档升级。3年来,全区专利申请量2058件、授权量104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一。201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重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3%,一批创新平台快速涌现,形成了产业竞进的整体优势。
从外地引回的“隐形冠军”
在魏都区,有这样一家企业——不仅集团公司是行业第一品牌,而且旗下多个子公司都是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它就是河南万里路桥集团。
不过,这样的优质企业,此前却“花落别家”。原来,在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读博士期间,张良奇结合专注养护行业10多年的经验,在当地注册了西安德通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后来,当许昌市、魏都区领导得知后,都希望他能回到许昌,在家乡大展宏图。
“事实证明,回来的决定非常正确。”张良奇自豪地说,“2015年8月,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在魏都区注册成立,2016年就在市、区党委、政府支持下,成功申报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说是申报速度最快的企业了。”
落定新址后,张良奇引进了导师冯忠绪教授团队实施的“振动搅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这一全球独创技术项目,能降低水泥混凝土中水泥用量5%左右,每年可节省约2000亿元,仅两年时间就推广至全国28个省份,业务量连续两年爆发式增长300%以上。
在魏都区有关部门帮助下,万里路桥集团又陆续引进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博士31人、硕士24人、专业技术人员399人。其中,长安大学教授姚运仕出任河南万里路桥集团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交通部科研院副总工程师付智出任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李辉,出任海绵城市与透水铺装研究院院长……
如此多的英才汇聚,得益于魏都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魏都区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项目、共建实验室,争取省“博士服务团”成员、市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人才等到区里挂职服务。两年来,全区成功引进8个创新创业团队、1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其中,5个团队、5名先进个人进入了今年许昌“英才计划”。这些英才为魏都区引进了六大类产业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创造年产值18.73亿元。
筑起“五星级”的“金凤巢”
把人才看作关乎发展的一盘大棋,是魏都区人才工作的一项基本理念。“我们坚持把引进人才与事业发展、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实施,‘既引外才、又重本土’,提高待遇、搭好平台,真正让人才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在发展上有愿景。”魏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申健民介绍。
万里路桥集团养护事业部总经理杨兴旺对此深有感触。今年4月,魏都区委组织部帮助他把妻子从周口调到了古槐街小学,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两地分居问题:“我感到自己很受重视,更有干劲了。”
优良的发展环境,由此可见一斑。魏都区积极推动政府机构、财税、商事等领域改革,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全市最少;推行“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常态化开展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解决审批效率、懒政怠政等问题,及时兑现投资融资、创业场地、安家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了人才流向的磁力场。
引进人才时,魏都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重摸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及时通过许昌英才港、科研院所、人才机构等进行推介,并且对紧缺人才特事特办、一事一议,加快引进步伐。
该区还实施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依托裕丰纺织、瑞美真发等优势企业,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选树一批“魏都工匠”;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和企业家队伍培养计划,增强企业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实施“创业新星”计划,每年选拔、培育10至30名创业项目优、创新能力强的青年英才;依托“魏都大讲堂”“月训讲坛”等教育品牌,加强对拔尖人才的培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三国时期,曹操一纸“求贤令”,引得群贤毕至,终成一方霸业。如今,魏都区正高举“人才强区”大旗,以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