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许何以聚英才 产才融合活水来
发布时间:2018-05-14 15:16:19 来源:许昌日报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吕玉峰 付创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如何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许昌,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2016年4月,我市发出“求贤令”——实施“许昌英才计划”,设立不少于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广开进贤之路。
“许昌英才计划”实施两年来,我市已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5人,引进80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00多名高层次人才;认定表彰4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400名高层次人才,奖励和资助资金接近1.46亿元。
如今,随着引才聚才“强磁场效应”愈加显现,人才支撑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好局面已基本形成,人才与创新的“种子”正成为开启新时代许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力量源泉。
引才为上——
谋篇布局出新政 广开渠道聚英才
“尚贤者,政之本也。”“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16年4 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实施“许昌英才计划”的意见(试行)》,标志着“ 许昌英才计划”——这一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的人才工程正式启动。
“许昌英才计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设立不少于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实施引才聚才“5115工程”,力争引进培育50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家以上,引进培育500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努力把许昌打造成为优势独特的产业科技人才高地。
与此同时,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责,分别起草制订了《许昌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工程实施办法(暂行)》《许昌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实施办法(暂行)》《“许昌英才计划”政府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等8个配套办法,与“许昌英才计划”相互衔接配套,共同构成了“1+8”人才新政体系,各县(市、区)积极探索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融合对接,纷纷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形成了市、县两级上下贯通、系统全面的引才格局。
为打通服务企业引才、引智、引技工作“最后一公里”,提高引才精准度、成功率,2017年10月份,我市成功举办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许昌行活动,邀请3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与我市88家重点企业进行面对面对接。经跟踪了解,目前有8位专家分别与我市8家企业对接成功,2位专家欲到我市创办高技术企业。其中,朱晓明、李辉2位专家领衔的团队项目顺利通过第二批专家评审。
“许昌英才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斩获多个全省第一甚至唯一,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带技术、带项目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来许创新创业。目前,我市已引进以国家“两院”院士层次领衔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8个,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层次领衔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4个,新引进博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58名。
用才为本——
创新驱动促转型 高端引领助腾飞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高端人才对事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对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引进一个领军型人才,有时候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甚至培育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转型和跨越。
给他一个支点,一个人才能产生多大作用?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交通部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郑健龙,带领9名博士创办了河南万理公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的“基于结构层面寿命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研究”项目,可使路面设计寿命提高5至10年,养护费用节省20%以上,将在工程施工行业掀起了一场变革;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引进冯忠绪教授团队实施的“振动搅拌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搅拌设备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目前,该设备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份,今年预计纳税近2000万元;河南黑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引进的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梁剑平教授团队成功选育出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青蒿新品种,将建起年产60万吨的全国最大的青蒿生产基地;襄城县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教育部“长江学者”肖文德教授团队成功研发了“年产2000吨硅烷”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扭转了我国高纯度硅烷气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20亿元,利税5亿元。
引进一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催生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崛起一个战略新兴产业……两年时间里,来许创新创业的专家们立足许昌实际,运用高端智慧、技术优势、人脉资源,为我市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献计献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留才为要——
强化激励激活力 创优环境重归属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
对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分领军型、高层次、紧缺型不同类型,分别给予项目扶持资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场所;获得社会风险基金投资的,“许昌英才基金”可提供其投资额的10%至30%跟进配套风险投资;根据高层次人才引进类型给予最高100万安家费、每月最多5000元生活津贴等一系列“含金量”颇高的政策显示了许昌“求贤留才”的真诚。
为真正解决全职来许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市科技创新研究院,按照“特需特办、人留编留、人去编销、职数专用、从严控制”原则,设立了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凡具有事业单位身份的高层次人才来许创新创业,可按现行政策在研究院继续保留事业单位身份;建成了高端人才中介服务平台——“许昌英才港”,作为全市对接引进高端人才资源,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实施“许昌英才计划”的重要载体,现已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7个,通过第二批评审认定4个;在市人社局设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明确11类具体服务项目及服务流程、保障措施,为高层次人才在生活、工作、创新创业以及政策咨询、交流联谊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
除了贴心的服务,我市还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真金白银的奖励。2017年4月,我市召开高规格的表彰大会,对“许昌英才计划”首批评审认定的16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9名高层次人才进行了隆重表彰奖励,共奖励资金3299万元。2017年12月,我市又启动了“许昌英才计划”第二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申报受理工作,最终认定张平、姚建铨等26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朱晓明等341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第二批“许昌英才计划”,共计奖励扶持资金约1.13亿元。
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只有从根本上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好制度,人才才会慕名而来。郑健龙是万里路桥集团引进的一个“重量级”人才。“合作首先看人,与许昌结缘,我看到了许昌人惜才、爱才的决心。”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来到许昌从事公路养护与建设领域内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技术研究工作,郑健龙的选择标准,道出了很多来许创业专家的心声。
问许何以聚英才,产才融合活水来。如今,矢志发展的许昌,英才毕至,各展风采;砥砺奋进的莲城,风起帆扬,千舟竞发。让我们一起,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许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拼搏。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