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做大民营经济
发布时间:2018-05-11 15:17:54 来源:许昌日报
本报记者 杨红卫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营商环境正在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度则是对营商环境的检验。
在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我市有4家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达到5.44万家,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市的97%,吸纳全市就业总量的85%,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89%。
许昌民营经济规模之大、分量之重、活力之强、发展之快,在全省首屈一指。这充分印证了许昌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就。许昌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片沃土。
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效率
1小时!这是目前我市一家企业从申请到电子营业执照获批的时间。
“本来已经做好了多跑几趟、等个十天半月的思想准备,没想到10多分钟填完表格,资料提交不久电子营业执照就获得了审批。”前不久,领到全市首张电子营业执照的许昌壹加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新安大感意外。几年前,他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跑完工商跑质监,跑完质监跑税务,表格填了一次又一次,公章盖了一个又一个,和如今的便捷高效反差相当大。
罗新安的感慨背后,是我市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努力。
2017年7月,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动员会上,市政府郑重承诺:到当年年底,所有经审核公布的事项要全部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倒逼各级政府部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我市从服务入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凸显政商之“亲”。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地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把自身定位为民营经济的“守夜人”“搭台者”和“清障手”,让企业“只用找路,不用求人”,民营经济发展才能根深叶茂、海阔天空。大森机电公司位于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是一家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的电缆桥架生产企业,近几年年均发展增速高达89%。在入驻长葛市产业集聚区之前,这家外向型企业,没有征地建厂的经历,董事长赵晓东心里一度有些担忧:“人生地不熟,办厂流程会不会出现卡壳?”没想到,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规划、建设、办证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使其3个月实现投产。
“门里是企业的事,门外是政府的事。”我市10个产业集聚区对入驻的重点民营企业全部实行“零阻碍”,建立重大项目“驻厂员”制度,让企业“入驻时放心、建设时专心、运营时安心”。
严守“底线”,净化政商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何从制度上杜绝公职人员与民营企业交往中发生不当行为,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我市为党员干部与非公有制企业及人员交往立下了“五严禁”的铁规:严禁对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募捐;
严禁在市场准入、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等环节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严禁干预和插手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未经批准参加企业的各类庆典活动;严禁收受企业的礼金、礼品、有价证券等财物;严禁在企业中兼职和持有非上市企业的股份、证券。
2017年3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政商交往要严格执行“五严禁、五严查、五个不”,做到“亲”不逾矩,坦诚交往,相互砥砺扶持;“清”不远疏,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
出台“负面清单”,细化政商交往正当行为,厘定“为”与“不为”的界限,使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许昌生态圈”风清气正、天朗气清。
金汇集团董事长尚学岭对此体会深刻。十几年前,在长葛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汇集团的一个大项目在省发改委成功立项。兴奋不已的尚学岭想宴请当时的市领导,被婉拒后两人在路边小店各自吃了一碗烩面。
“许昌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亲’在了行动上、‘清’在了骨子里,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尚学岭说。2016年,金汇集团投资3亿元,引进了我省第一条不锈钢六连轧生产线;投资5.2亿元,新上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再生不锈钢板带生产线。2017年,金汇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35%。
服务“升级”,做强民营企业
毋庸置疑,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许昌的金字招牌,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少民营企业家还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只有拉高标杆,持续求进,才能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
2015年年底,许昌市启动了“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养出10名以上杰出企业家、100名以上优秀企业家、1000名以上成长型企业家。
为提升企业家素质,我市还率先探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办学,将企业综合管理培训班开到家门口,用学习充电的方式打开创新思维总开关。两年多来,全市每年用于企业培训的投入接近2000万元,累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3万多人次,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拥有“大家风范”,具备全球视野。
“为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我市设立6只总规模达75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市设立15亿元的英才基金,去年以来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9人,科技创新团队16个,这些人才和团队90%以上落户民营企业,让人才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天然兽用药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梁剑平领衔的创新团队进入黑马药业公司后,不仅引来了全省首家国际合作天然药物实验室,还成功选育出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青蒿新品种。未来,一个年产60万吨的全国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基地将在许昌诞生。
“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引领,成为民营企业的定心丸、加油站和助推器,使民营企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民营企业家对许昌的营商环境纷纷点赞。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