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张善苹:坚守制茶初心 传承匠艺茶魂
发布时间:2022-12-29 16:08:51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信阳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日前,在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东河村原生态茶园,漫山的茶树正吐露着嫩绿的新芽,茶农们正利用晴好天气抢抓茶叶采摘,愉悦地收获着“绿色财富”,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位于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苏仙石乡,古时就有“子安国”(以诸侯国名字命名)之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太祖赵匡胤曾下令在全国设置13个茶场,商城子安茶场便是其中之一。宋代科学巨匠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就有对子安贡茶的记载。明、清时期,商城子安贡茶成为皇室贡品。据清宫《起居注》记载,慈禧太后对产于商城县金刚台原始森林中的高山茶情有独钟,曾下旨在子安镇设立茶场为朝廷专供茶叶,还派有监场官管理。1915年,商城大苏山生产的雀舌、银针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获得好评。
“商城高山茶,其实跟大山野生茶没啥区别。因为它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自然生长,只进行简单的常规修剪。伴有兰花、映山红等植物花香的生长环境再加上有机种植,确保了我们商城高山茶汤色清亮、香高味浓、回味甘甜的品质。所以,我们商城县才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来自商城县的资深茶人、子安贡茶业公司总经理张善苹介绍道。
张善苹,2010年被河南省委省妇联授予“十大巾帼创业之星”和“优秀农村女经纪人”等称号,并被推选为河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历任商城县工商联执委、商城县第十二届至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等职务。她1985年在商城县茶叶公司参加制茶培训,学成之后,又前往杭州茶叶研究所学习手工炒制龙井茶。时任茶科所总经理的王志华见证了这个山村女子的勤奋努力,顿生惜才之心,要聘请张善苹为茶科所的茶艺师。但张善苹心里挂念家乡的父母,她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苏仙石开始了创业生涯。
她深知东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最适合茶树生长。1993年,她与爱人何学书承包了邓楼村茶园,开始了规模化的茶叶生产。自此以茶事为业,与茶叶相守,管茶爱茶,一刻也未曾离开。夫妻二人种茶、护茶、采茶、制茶、品茶、销茶,把全副身心交给了茶叶。他们沿袭千年来子安贡茶的深厚渊源,辅之以现代科技和优质管理,以苏仙石的嫩芽鲜叶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自创一个流程,自成一个体系,打造了“信阳毛尖、龙井茶、碧芽”等一系列“绿色、健康、安全”的茶叶产品。努力终有回报,2008年,子安贡茶业荣获河南省“盛弘杯”金奖;2018年,女儿何鹤获“最美茶商”第一名;2019年,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华茗杯”金奖;2021年,爱人何学书在制茶大赛中,获“制茶能手”光荣称号。
“让老百姓买平价茶、喝放心茶、饮健康茶”是张善苹长久以来的经营目标。她三十八年坚守初心,坚持创品牌、做口碑、守信用,把“子安贡茶”绿色茶叶品牌越擦越亮。2008年,张善苹为让子安贡茶走出深山,拓宽茶叶销路,决定在县城开个茶叶店。当时,夫妻俩已在曾岗街经营着一家以销售茶叶为主的中型超市,还开办的有扶贫服装学校,生意十分红火。“当时我们刚建了自家房子,手头上的钱不多。承包扶贫培训学校,房租就得3万,她就带了16000元的积蓄,勇闯县城。没想到还干出了名堂!”何学书回忆说。
一人富不算富,千家万户富裕起来了。她手把手传授年轻妇女炒制茶叶技术、刺绣钩花技术、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成立商城县子安贡茶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茶农加入合作组织,壮大合作社规模。现建立了占地面积7.08亩,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商城县子安贡茶业有限公司,现拥有大型茶场两个,直销门市部三个,销售连锁店九个,建立客户群遍及全国各地。
东河村王之括、刘先举等30余户茶农虽然有自己的茶园,但缺乏科学的管理。张善苹了解情况后,主动联合开发种植茗优茶生产管理,极积推广茗优茶炒制,用实际行动辐射周边茶叶户、茶叶村、茶叶乡。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280户,茶园面积7500亩。
“我们合作社真正是为我们老百姓服务的,除了狠抓茶叶质量安全,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品牌+市场’的经营模式,与我们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茶农刘先举介绍说。
“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人学会炒好茶,爱上茶叶事业。”张善苹高超的炒茶制茶技艺,吸引了逾千名学徒慕名前来拜师。然而,如何带好徒弟,让更多人学会炒茶、爱上茶,仍然是张善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于是,张善苹开始寻找新的“路径”。2021年,张善苹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展开合作,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准备与信阳农林学院合作办学,认真指导学员及工作人员开展制茶,识茶,泡茶,品茶,销茶,线上线下相结合,茶旅融媒一体,带动更多的茶人创业闯市场,立志做新型茶人,为商城高山茶不知疲倦的奋斗在她热爱的,红绿交融的革命根据地上。商城高山茶以她特有的魅力品质,用心去经营创造,用技术去开发挖掘,用艺术去求成,用诚信的经营理念去开发发展商城高山茶的伟大前景。她相信商城高山茶的优势会香飘中外市场。
位于大别山脚下的商城县苏仙石乡,古时就有“子安国”(以诸侯国名字命名)之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宋太祖赵匡胤曾下令在全国设置13个茶场,商城子安茶场便是其中之一。宋代科学巨匠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就有对子安贡茶的记载。明、清时期,商城子安贡茶成为皇室贡品。据清宫《起居注》记载,慈禧太后对产于商城县金刚台原始森林中的高山茶情有独钟,曾下旨在子安镇设立茶场为朝廷专供茶叶,还派有监场官管理。1915年,商城大苏山生产的雀舌、银针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上获得好评。
“商城高山茶,其实跟大山野生茶没啥区别。因为它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自然生长,只进行简单的常规修剪。伴有兰花、映山红等植物花香的生长环境再加上有机种植,确保了我们商城高山茶汤色清亮、香高味浓、回味甘甜的品质。所以,我们商城县才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来自商城县的资深茶人、子安贡茶业公司总经理张善苹介绍道。
张善苹,2010年被河南省委省妇联授予“十大巾帼创业之星”和“优秀农村女经纪人”等称号,并被推选为河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历任商城县工商联执委、商城县第十二届至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等职务。她1985年在商城县茶叶公司参加制茶培训,学成之后,又前往杭州茶叶研究所学习手工炒制龙井茶。时任茶科所总经理的王志华见证了这个山村女子的勤奋努力,顿生惜才之心,要聘请张善苹为茶科所的茶艺师。但张善苹心里挂念家乡的父母,她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苏仙石开始了创业生涯。
她深知东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最适合茶树生长。1993年,她与爱人何学书承包了邓楼村茶园,开始了规模化的茶叶生产。自此以茶事为业,与茶叶相守,管茶爱茶,一刻也未曾离开。夫妻二人种茶、护茶、采茶、制茶、品茶、销茶,把全副身心交给了茶叶。他们沿袭千年来子安贡茶的深厚渊源,辅之以现代科技和优质管理,以苏仙石的嫩芽鲜叶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自创一个流程,自成一个体系,打造了“信阳毛尖、龙井茶、碧芽”等一系列“绿色、健康、安全”的茶叶产品。努力终有回报,2008年,子安贡茶业荣获河南省“盛弘杯”金奖;2018年,女儿何鹤获“最美茶商”第一名;2019年,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华茗杯”金奖;2021年,爱人何学书在制茶大赛中,获“制茶能手”光荣称号。
“让老百姓买平价茶、喝放心茶、饮健康茶”是张善苹长久以来的经营目标。她三十八年坚守初心,坚持创品牌、做口碑、守信用,把“子安贡茶”绿色茶叶品牌越擦越亮。2008年,张善苹为让子安贡茶走出深山,拓宽茶叶销路,决定在县城开个茶叶店。当时,夫妻俩已在曾岗街经营着一家以销售茶叶为主的中型超市,还开办的有扶贫服装学校,生意十分红火。“当时我们刚建了自家房子,手头上的钱不多。承包扶贫培训学校,房租就得3万,她就带了16000元的积蓄,勇闯县城。没想到还干出了名堂!”何学书回忆说。
一人富不算富,千家万户富裕起来了。她手把手传授年轻妇女炒制茶叶技术、刺绣钩花技术、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成立商城县子安贡茶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茶农加入合作组织,壮大合作社规模。现建立了占地面积7.08亩,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商城县子安贡茶业有限公司,现拥有大型茶场两个,直销门市部三个,销售连锁店九个,建立客户群遍及全国各地。
东河村王之括、刘先举等30余户茶农虽然有自己的茶园,但缺乏科学的管理。张善苹了解情况后,主动联合开发种植茗优茶生产管理,极积推广茗优茶炒制,用实际行动辐射周边茶叶户、茶叶村、茶叶乡。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280户,茶园面积7500亩。
“我们合作社真正是为我们老百姓服务的,除了狠抓茶叶质量安全,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品牌+市场’的经营模式,与我们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茶农刘先举介绍说。
“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人学会炒好茶,爱上茶叶事业。”张善苹高超的炒茶制茶技艺,吸引了逾千名学徒慕名前来拜师。然而,如何带好徒弟,让更多人学会炒茶、爱上茶,仍然是张善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于是,张善苹开始寻找新的“路径”。2021年,张善苹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展开合作,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准备与信阳农林学院合作办学,认真指导学员及工作人员开展制茶,识茶,泡茶,品茶,销茶,线上线下相结合,茶旅融媒一体,带动更多的茶人创业闯市场,立志做新型茶人,为商城高山茶不知疲倦的奋斗在她热爱的,红绿交融的革命根据地上。商城高山茶以她特有的魅力品质,用心去经营创造,用技术去开发挖掘,用艺术去求成,用诚信的经营理念去开发发展商城高山茶的伟大前景。她相信商城高山茶的优势会香飘中外市场。
责任编辑:张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