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之锁有钥匙——光山县北向店乡曹畈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纪实
发布时间:2022-12-26 11:36:36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信阳讯 仲秋的曹畈,秋风轻拂着双颊,稻田里一株株成熟的稻穗,充盈着丰收的喜悦,它们弯着腰,弓着背,低着头,好似成功者的谦卑,农民们看着田埂间穿梭的收割机,笑容里掩饰不住喜悦和希望。
曹畈村,一个曾经的贫困村。18年前,曹畈村还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子。当时,村干部准备花1万块钱改善村里小学的办学条件。可查完村里的账本,只能无奈作罢。15年前,曹畈村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虽然地势平坦,利于耕种,但无渠无路,只能靠天吃饭,村委会办公室的房子破旧,跳起来都能摸得到房檐,更别说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了。
近年来,得益于光山县委、县政府和北向店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视与投入。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曹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到了打开富民之锁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之路。2021年,曹畈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是北向店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明星村”,不仅让全村266户贫困户实现了整体脱贫,还逐步让全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北向店乡党委书记王全军表示:“北向店乡借助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硬措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逐步消除的目标,以进一步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能。”
好“团队”才能干出好“业绩”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对这一认识,北向店乡曹畈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感受深刻。
“八九十年代村里开展工作主要是收提成、农业税、搞计划生育,地少人多,靠天吃饭,提成农业税任务繁重,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回想起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吴桂存是一个心中充满理想抱负的青年,可那时的曹畈村,党组织建设薄弱,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有时候工作开展都阻力重重,更不用说带动老百姓致富。当时村‘两委’干部七八个人几乎是三条心,村组干部相互告状,干部不团结,群众有怨言,县纪委长期驻村处理问题,上级工作任务完不成,内部又乱成了一锅粥,工作几乎瘫痪。”
2000年,北向店乡党委研究决定,让时任曹畈村文书的吴桂存担任曹畈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责任心强,有能力,有想法,是村支书的最佳人选。可面对当时村里的情况,吴桂存接受这个担子后,感到无从下手,连续三夜未眠。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安排。”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自我的要求,吴桂存还是决定拼尽全力。
人心齐,泰山移,吴桂存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村“两委”班子人员进行调整,把想干事的人换上来,加强新班子成员集体学习,研究村里发展规划。
可要想群众配合村“两委”工作,必须要给群众带来看的见的效益,首先要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想法再多,关键还是得干出来。”
扛着锄头,挽着裤腿,在他的带领下,群众投劳投资,一条全长3.8公里灌溉渠顺利建成,沿河建了三个电罐站,青龙河水就此引来,全村所有耕地浇灌用水得到保障。
要想富,先修路。引来了“致富水”,接下来就要打通“生产路”,村里没钱,就在外面想想办法。
吴桂存先后组织村干部,上北京,下广州,去大连,找在外发展的本村人员,一千元、两千元的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50多人筹款10万元,曹畈村利用这笔资金,两年时间将全村所有村民组生产路配套渠道建成,使全村大旱无忧。
群众也对这届村“两委”班子刮目相看,2002年全村群众主动将前两年欠交的提成、农业税一次性缴纳完成。
党建引领带来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班子强了,动力有了,集体富了,农民腰包就鼓了。曹畈村的转变也由此开始,“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文明村镇”、“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精准脱贫示范村”、“脱贫攻坚红旗党支部”,一系列荣誉相继而至,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也荣获“省级劳动模范”、“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光山县乡村光荣榜好支书”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信阳市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睡着的资源要“拍”醒
村集体资产资源,是村集体收入的基础来源,更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利益。此前曹畈村一些河塘林地等集体资产沉睡,吴桂存和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破解难题,村“两委”决定在村里积极发展木材产业、水产养殖。产业成效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的心思也活了起来,一些沉睡资产资源有效被唤醒,但由于承包经营方式与手续相对简单,价格普遍不高。像村里480亩沿河地,承包费每年只收8000元,几乎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第一次“吃螃蟹”,就一举“拍”醒沉睡资源。2020年,沿河地的承包合同到期,曹畈村首次集体资产公开竞拍承租现场会随之举行。
曹畈村,一个曾经的贫困村。18年前,曹畈村还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子。当时,村干部准备花1万块钱改善村里小学的办学条件。可查完村里的账本,只能无奈作罢。15年前,曹畈村是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虽然地势平坦,利于耕种,但无渠无路,只能靠天吃饭,村委会办公室的房子破旧,跳起来都能摸得到房檐,更别说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了。

北向店乡党委书记王全军表示:“北向店乡借助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硬措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逐步消除的目标,以进一步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能。”
好“团队”才能干出好“业绩”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对这一认识,北向店乡曹畈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感受深刻。
“八九十年代村里开展工作主要是收提成、农业税、搞计划生育,地少人多,靠天吃饭,提成农业税任务繁重,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回想起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吴桂存是一个心中充满理想抱负的青年,可那时的曹畈村,党组织建设薄弱,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有时候工作开展都阻力重重,更不用说带动老百姓致富。当时村‘两委’干部七八个人几乎是三条心,村组干部相互告状,干部不团结,群众有怨言,县纪委长期驻村处理问题,上级工作任务完不成,内部又乱成了一锅粥,工作几乎瘫痪。”
2000年,北向店乡党委研究决定,让时任曹畈村文书的吴桂存担任曹畈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责任心强,有能力,有想法,是村支书的最佳人选。可面对当时村里的情况,吴桂存接受这个担子后,感到无从下手,连续三夜未眠。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安排。”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自我的要求,吴桂存还是决定拼尽全力。
人心齐,泰山移,吴桂存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村“两委”班子人员进行调整,把想干事的人换上来,加强新班子成员集体学习,研究村里发展规划。
可要想群众配合村“两委”工作,必须要给群众带来看的见的效益,首先要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想法再多,关键还是得干出来。”
扛着锄头,挽着裤腿,在他的带领下,群众投劳投资,一条全长3.8公里灌溉渠顺利建成,沿河建了三个电罐站,青龙河水就此引来,全村所有耕地浇灌用水得到保障。
要想富,先修路。引来了“致富水”,接下来就要打通“生产路”,村里没钱,就在外面想想办法。
吴桂存先后组织村干部,上北京,下广州,去大连,找在外发展的本村人员,一千元、两千元的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50多人筹款10万元,曹畈村利用这笔资金,两年时间将全村所有村民组生产路配套渠道建成,使全村大旱无忧。
群众也对这届村“两委”班子刮目相看,2002年全村群众主动将前两年欠交的提成、农业税一次性缴纳完成。
党建引领带来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班子强了,动力有了,集体富了,农民腰包就鼓了。曹畈村的转变也由此开始,“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文明村镇”、“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精准脱贫示范村”、“脱贫攻坚红旗党支部”,一系列荣誉相继而至,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存也荣获“省级劳动模范”、“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光山县乡村光荣榜好支书”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信阳市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睡着的资源要“拍”醒
村集体资产资源,是村集体收入的基础来源,更关系到全体村民的利益。此前曹畈村一些河塘林地等集体资产沉睡,吴桂存和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破解难题,村“两委”决定在村里积极发展木材产业、水产养殖。产业成效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的心思也活了起来,一些沉睡资产资源有效被唤醒,但由于承包经营方式与手续相对简单,价格普遍不高。像村里480亩沿河地,承包费每年只收8000元,几乎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第一次“吃螃蟹”,就一举“拍”醒沉睡资源。2020年,沿河地的承包合同到期,曹畈村首次集体资产公开竞拍承租现场会随之举行。
责任编辑:张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