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创新景区建管模式 推动旅游品质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8 11:44:50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近年来,新县依托丰富的“红、绿、古”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旅项目建设提质增速、景区开发管理创新升级,探索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多元共建”的“四力”建管模式。
一、股权激励聚合力。在墨河峡谷景区开发过程中,探索出“政府、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群众四方共建、共管、同收益”的发展模式,由新县苏河镇人民政府、苏河镇墨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含群众)、社会企业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新县苏河镇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苏河镇人民政府以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及资源出资占股41%,苏河镇墨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民组山场、田地及地面附属出资占股20%,社会企业出资占股39%,公司全权负责墨河峡谷的规划建设、资源统筹、土地征收和群众协调等工作,以科学规范的股权分配和公司经营模式,为景区开发创造了健康、稳定的环境,激发了当地群众和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强大合力。目前,公司招引社会投资5亿元,建成墨河峡谷登山健身步道、皇坡老茶文化体验、百草园观鸟基地、大别山板栗公园等度景点20处,培育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农家乐30家。带动形成了以墨河峡谷养生养老、九女潭休闲度假、大别山板栗公园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的度假产业集群。今年以来,旅游及相关产业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周边80%的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二、集体参与激活力。在西河湾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探索出“乡镇管委会+村集体合作社+返乡新青年”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周河乡政府下设西河景区管委会,整合利用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各级各类奖补资金、涉农资金共4000余万元,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管委会和村支部的统筹组织下,成立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流转山场、耕地4800余亩,鼓励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入股参与全村的旅游开发建设,让村民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股东”和“主角”。借力“999人才回归工程”,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城市“新青年”回乡创业,将废弃的粮库改造为粮油文化博物馆,打造“古枫杨”咖啡厅、老茶馆、西河邮局、西河记忆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和文创空间,建成西河恋歌、木槿山岗、枫杨树下、古村酒馆、星空帐篷等特色民宿39家,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同时利用合作社集体旅游收益进行二次投资,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注册“西河湾”地名商标,建成优质油茶基地1500亩、板栗基地200亩,发展葛根、金银花种植园600亩,开发“二两毛尖”“西河记忆”等特色旅游产品20多种,实现了联组发展、整村推进、活力迸发,村级经济体量不断扩大,规模效益日渐凸显。
三、品牌管理挖潜力。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首家“创客小镇”,田铺大塆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专业公司+文创”的旅游开发新模式。县政府将田铺大塆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程,投入各类资金6000多万元,按照“设施完善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新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四美”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古民居改造提升,建成颜色、布局、格调统一的豫南美丽乡村。村集体成立田铺大塆三色农耕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上海蔓乡旅游投资管理公司,以“乡创”“文创”为主题进行深度合作,依托蔓乡公司的品牌优势,引进高校青年创客团队参与文创设计、店铺装修,先后打造出“匠心工坊”“80后记忆”、“不期而遇”、“不秋草”、古韵茶舍等创意小店22家,开发豆腐乳、葛根粉、山茶油等“大塆印象”系列文创产品40多种,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30家、民宿26家,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到3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8亿元,创造就业岗位60多个,人均增收2万元。
四、外资加持强动力。在龙头景区打造上,坚持“抓大项目、大抓项目”。成功招引大别山露营公园公司,投资10.9亿元建成大别山露营公园、“大别红营”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一期项目2017年投入运营,建成露营服务基地、游客服务中心、大型景观餐厅和木屋、房车、民宿、集装箱、帐篷区等住宿业态。二期建成研学导师培训学院、研学教室、学员宿舍、学员餐厅、多功能影剧院、图书室等,可同时接待近5000人开展研学实践和亲子露营活动。大别山露营公园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中国房车营地领导品牌、河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少年户外运动营地,先后举办了第十届中国露营旅游论坛暨首届大别山区域露营大会、全省乡村旅游提升和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今年以来,新县成立交旅文创指挥部,围绕40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分片包抓、挂图作战、压茬推进,钱河湾生态园、兰河花园文旅综合体、林润清溪名宿度假酒店、翰水文创等重大文旅项目相继落成,先后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棕榈股份、河南农垦、天津亿联、孔城国际、帝豪文旅等12家机构和企业深度对接,达成一批合作意向。外部资本的强势进驻,为新县全域旅游发展输入了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张杰文
一、股权激励聚合力。在墨河峡谷景区开发过程中,探索出“政府、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群众四方共建、共管、同收益”的发展模式,由新县苏河镇人民政府、苏河镇墨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含群众)、社会企业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新县苏河镇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苏河镇人民政府以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及资源出资占股41%,苏河镇墨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民组山场、田地及地面附属出资占股20%,社会企业出资占股39%,公司全权负责墨河峡谷的规划建设、资源统筹、土地征收和群众协调等工作,以科学规范的股权分配和公司经营模式,为景区开发创造了健康、稳定的环境,激发了当地群众和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强大合力。目前,公司招引社会投资5亿元,建成墨河峡谷登山健身步道、皇坡老茶文化体验、百草园观鸟基地、大别山板栗公园等度景点20处,培育度假酒店、精品民宿、农家乐30家。带动形成了以墨河峡谷养生养老、九女潭休闲度假、大别山板栗公园等重点项目为支撑的度假产业集群。今年以来,旅游及相关产业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周边80%的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二、集体参与激活力。在西河湾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探索出“乡镇管委会+村集体合作社+返乡新青年”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周河乡政府下设西河景区管委会,整合利用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各级各类奖补资金、涉农资金共4000余万元,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管委会和村支部的统筹组织下,成立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流转山场、耕地4800余亩,鼓励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入股参与全村的旅游开发建设,让村民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股东”和“主角”。借力“999人才回归工程”,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城市“新青年”回乡创业,将废弃的粮库改造为粮油文化博物馆,打造“古枫杨”咖啡厅、老茶馆、西河邮局、西河记忆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和文创空间,建成西河恋歌、木槿山岗、枫杨树下、古村酒馆、星空帐篷等特色民宿39家,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同时利用合作社集体旅游收益进行二次投资,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注册“西河湾”地名商标,建成优质油茶基地1500亩、板栗基地200亩,发展葛根、金银花种植园600亩,开发“二两毛尖”“西河记忆”等特色旅游产品20多种,实现了联组发展、整村推进、活力迸发,村级经济体量不断扩大,规模效益日渐凸显。
三、品牌管理挖潜力。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首家“创客小镇”,田铺大塆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专业公司+文创”的旅游开发新模式。县政府将田铺大塆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程,投入各类资金6000多万元,按照“设施完善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新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四美”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古民居改造提升,建成颜色、布局、格调统一的豫南美丽乡村。村集体成立田铺大塆三色农耕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上海蔓乡旅游投资管理公司,以“乡创”“文创”为主题进行深度合作,依托蔓乡公司的品牌优势,引进高校青年创客团队参与文创设计、店铺装修,先后打造出“匠心工坊”“80后记忆”、“不期而遇”、“不秋草”、古韵茶舍等创意小店22家,开发豆腐乳、葛根粉、山茶油等“大塆印象”系列文创产品40多种,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30家、民宿26家,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到3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8亿元,创造就业岗位60多个,人均增收2万元。
四、外资加持强动力。在龙头景区打造上,坚持“抓大项目、大抓项目”。成功招引大别山露营公园公司,投资10.9亿元建成大别山露营公园、“大别红营”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一期项目2017年投入运营,建成露营服务基地、游客服务中心、大型景观餐厅和木屋、房车、民宿、集装箱、帐篷区等住宿业态。二期建成研学导师培训学院、研学教室、学员宿舍、学员餐厅、多功能影剧院、图书室等,可同时接待近5000人开展研学实践和亲子露营活动。大别山露营公园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中国房车营地领导品牌、河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少年户外运动营地,先后举办了第十届中国露营旅游论坛暨首届大别山区域露营大会、全省乡村旅游提升和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今年以来,新县成立交旅文创指挥部,围绕40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分片包抓、挂图作战、压茬推进,钱河湾生态园、兰河花园文旅综合体、林润清溪名宿度假酒店、翰水文创等重大文旅项目相继落成,先后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棕榈股份、河南农垦、天津亿联、孔城国际、帝豪文旅等12家机构和企业深度对接,达成一批合作意向。外部资本的强势进驻,为新县全域旅游发展输入了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张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