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领航绿映红 绿色发展惠民生

发布时间:2019-10-31 16:28:58 来源:信阳日报

       “‘十一’黄金周期间,仅有38万人口的革命老区新县,接待游客11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其中,田铺大塆迎来游客近20万人次。”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县县委书记吕旅感慨道,“事实证明,靠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经济蓬勃发展,才是应该坚持的正确道路。”
       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新县的“金名片”,而且成为新县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聚宝盆”——
       2018年,新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信阳市前列,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率先脱贫摘帽。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四连冠”、国家卫生县城“五连冠”、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
       近年来,新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紧扣“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发展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努力将新县打造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河南示范区,展示美丽中国战略的中原样板地。
       全民参与 共建生态新县
       深秋的新县,层林尽染,五彩斑斓。
       这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0天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到2.2万个,森林覆盖率76.7%,植被覆盖率95%,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是全省水源、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全优县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一张张烫金名片成为生态新县的最美注脚,同时也是新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生动体现。
       沿着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蜿蜒的登山健身步道拾级而上,路两旁树木葱茏,清泉长流,奇松怪石,相映成趣,白鹳、白冠长尾雉等珍禽在林间不时掠过……
       “我在这里干了30多年,见证了国营林场变成自然保护区,伐木工变成护林员,这里也从靠林养人变成了靠生态吃饭。”谈及这儿的历史变迁,新县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远超感慨颇多。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的变迁就是新县践行生态优先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老区新县坚持“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保护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把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充分调动多方力量,确保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5年来,新县累计营林20万亩,林地面积达188万亩,城镇建成区绿化普及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44.03%,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12.8平方米;乡居(社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47%。
       “生态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增强了,‘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新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潘旭告诉记者,目前,新县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社会协同、惠及全民的良性循环。
       新县陡山河乡的徐绪祥夫妇都已年逾古稀,如今他们已共同守护大山40年,硬是把荒山野岭打造成了花果连片的“桃花源”,把石头山变成了满目青翠的“金山银山”。
       在香山湖管理区韩山村,记者被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国家传统古村落”所震撼,在这里,6棵百年紫藤树、藤缠树的自然景观堪称一绝。
       “800多年来,这里的百姓视古树为生命,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才有了如今的亮丽景观。”香山湖管理区副主任陈军告诉记者,因为古木繁多,村子里还建了一个树王博物馆。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徐绪祥夫妇和韩山村百姓一样的人们,才有了惹人羡的新县自然生态环境。
       田园风光 催生“美丽经济”
       2014年年初,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岑新顺看到家乡的旅游规划,毅然回乡。他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流转吴陈河镇章墩、阳土墩、杜洼3个贫困村近5000亩土地,办起茅屋冲家庭农场。
       “2018年,农场的营业额突破了1600万元,实现纯利润230多万元,带动周边2个乡镇5个村的近30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岑新顺告诉记者。
       在新县,像茅屋冲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100多家,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让诗意田园催生“美丽经济”,从而促进了乡村振兴。
       在周河乡西河村,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穿村而过,河边古树葱茏,一幢幢透着厚重历史气息的百年老屋,由原来的民居变成了现在的旅馆、特产店……
       周河乡西河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自豪地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昔日穷困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村”。目前,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带动12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西河村的嬗变只是新县通过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我们先后邀请全国500多名专家学者做规划设计,原则是要保护好乡村原生态,保护好传统文化,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突出‘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主题’,着力打造‘九镇十八湾’的乡村旅游品牌。”新县县长夏明夫说,近年来,全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均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
       美丽山水 融入绿色发展
       昨日,记者驱车行走在革命老区,被漫山遍野的白色小花所震撼。“这些白色小花是油茶花。可别小看这些油茶树,这可是当地群众的‘摇钱树’呀!”新县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志勇告诉记者。
       可喜的是,山下各家各户的门前阳台、屋顶都堆满了棕黑色的油茶果,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摊晒油茶果……
       “总书记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啊!”面对着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如何将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绿色金矿”成了老区人民大力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新县持续发展油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26.8万亩。他们还通过品种改良、规范化管理、低产林改造等一系列手段,使油茶树挂果率和山茶油产量双双增长,一棵棵油茶树成了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新县还通过成立绿达山茶油公司等龙头企业,按照“公司+油茶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贫困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山茶油资源开发成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益消费者健康的绿色大产业。
       在羚锐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新县人对山茶油资源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开发,把原本售价低廉的食用压榨油,加工成营养丰富、有益健康,能够美容养颜、促进代谢的保健油,使之走出深山、迈出国门。
       发展油茶产业,只是新县坚持绿色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县还培育出了草木人生态茶业、北纬31度等农特产品开发企业68家,开发出山茶油、蒸青茶、葛根粉等特色旅游商品180多种。
       有了特色农产品,培育品牌、打通销售渠道也十分重要。近年来,为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县打造了“新县味”县域公共品牌,集中开发农特产品网货,还深度开发新县“八味”等系列特色网货产品,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新县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的电商模式。
       目前,健康产业与绿水青山和谐共融,在老区大地激荡出发展大潮。农副产品加工、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健康健身、休闲养生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老区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淌金流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县的优势在生态、重点在生态、潜力在生态。”采访最后,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自信满满地说,新县县委、县政府将继续践行习近平“八个坚持”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让绿色发展在老区落地见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动,努力书写一份绿色富民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答卷。(信阳日报记者 马迎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