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18-06-05 14:26:12 来源:新乡日报
□本报记者陈荣霞
“刘申去打工挣钱了”,这在延津县胙城乡大韩村可是个稀罕事儿。刘申一家是贫困户,他一辈子无儿无女,是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年轻时,刘申在村里懒惰是出了名的,用村里人的话说,是个“倒了油瓶都不扶”的主儿。去年,驻村干部去他家走访时,看到他正蹲在门口,手里拿着两个青辣椒,地上放着塑料袋装着的凉拌青菜,就着一碗白开水在吃饭。驻村干部问他,为啥不烧点儿热汤,不把菜放在盘子里吃。他回答,烧汤还得生火,放盘子里还得洗,麻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通过驻村干部不厌其烦地与他面对面谈心交流,今年四月份,刘申终于到附近的厂里上班挣钱了。
大韩村地处黄河故道,底子薄、基础差,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现有贫困户56家159名,贫困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到近一半,30岁以上的单身男子23人。经过走访发现,很多贫困人员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个别人甚至存在着“过一天,少两晌”混天度日的思想,干事创业的观念不足,脱贫致富的精神头儿不高。市编办驻大韩村第一书记马立军介绍,针对这种现状,驻村工作队坚持“志智双扶”的工作理念,把“精神扶贫”作为整个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扎实做好工作落实、政策落实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策并举,努力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引导,刘申从村民口中的“懒汉”,变成了驻村工作队在做其他贫困户思想工作时的“典型”。
“精神扶贫不能急躁,要多些耐心,多找原因,善加引导,就一定能调动起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马立军说,“各人的情况不同,帮扶的方式也不同。我们再来说说贫困人员张学谦,对于他,我们是用真情和具体行动去感化,让他感受到世间还有人关心他、帮助他。”张学谦今年43岁,身体健康,因个人性格等多种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对象。驻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并想办法帮助他找致富门路,但是他始终无动于衷,干啥事都提不起劲儿。后来,驻村干部发现,张学谦虽然自己“破罐子破摔”,但他非常看重亲情。他的姐姐离异,去年又患了乳腺癌,被婆家赶出家门,回到了娘家。张学谦为姐姐的事很上心,找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反映情况。驻村干部积极向乡里打报告,协调把其姐户口迁了回来,纳入贫困户管理;市扶贫办积极协调市中心医院,为其姐看病就医提供便利。大家的真诚帮助感动了张学谦,使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今年,张学谦申请贷款5万元,计划发展大棚种植。
一个人如果没有生活的希望,肯定是一事无成。要想让“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的人脱贫致富,必须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驻村工作队利用农民夜校、扶贫会议等平台和形式,把贫困户集中起来,大力宣讲“撸起袖子加油干”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美好生活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家里等出来的;组织大家学习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使大家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树立脱贫致富的
信心;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劳动光荣、致富光荣的荣辱观,提升健康向上的精气神儿;大力宣扬刘庄、裴寨等先进群体的事迹,培育“人穷志不短”的奋斗精神,坚定“治穷病、拔穷根”的勇气和决心。组织村“两委”成员、部分贫困户及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让大家实地看一看其他贫困村、贫困户的变化,实地感受别人脱贫致富后意气风发的状态,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干劲、拼劲。
在各级的努力下,大韩村贫困人员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奋斗、我致富、我光荣”已经深入贫困人员的内心,去年,12家贫困户47人光荣实现了脱贫。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