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下的扶贫

发布时间:2018-05-07 16:49:49 来源:新乡日报

  □本报记者 赵改荣
  “从到了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女人,而是当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汉子。”自2016年担任延津县胙城乡大韩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以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兼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局长李志娟就一直这样说。
  大韩村位于延津县县城北30公里处,是多年的穷村,底子薄、基础差。村“两委”班子人员年龄老化,虽有带领村民致富的想法和决心,但缺乏致富能力和手段。
  面对这样的村情,李志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驻村的第一天起,她就带领3位队员俯下身子学习脱贫攻坚政策,一起进农户摸实情,与村民说生产、算收入,短时间便对大韩村的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做到了熟悉和了解,对村“两委”班子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都谙熟于心。
  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李志娟引入时下流行的“大数据”思维,把以“精准”为要义的扶贫工作与“大数据”思维融合起来,推进和提升了大韩村扶贫工作的精准度。
  在深入开展入户调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过程中,李志娟通过看基本生活设施、算收入和支出、比左邻右舍等,对农户的居住条件、家用设施、农产农具、身体状况、日常开支、务工收入等15个方面51项内容进行了全面了解,摸清了贫困户底数,并将之转化为“数据”准确记录。为了掌握贫困户的收支情况,她设计了收入调查表格,与村干部一起,逐户对农户收入和支出情况一笔一笔地进行核算,把贫困户自己都算不清的“糊涂账”算得清清楚楚。
  在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时,李志娟在全面收集贫困户的各类信息基础上,对大量分散、零碎的信息,
  通过与土地确权面积、户籍、民政、教育、卫生等信息进行核对,分类梳理,确保了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历时两个多月,建立了贫困人口电子数据信息库,使所有贫困户的全部信息纳入帮扶“视线”。
  李志娟告诉记者,建立和运用大数据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各项措施能够精准地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员的头上,使每一户、每一人充分享受到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能够摘穷帽、脱穷根。围绕这一目的,李志娟充分运用数据信息,让大数据成为自己的另一双“眼”、另一副“耳”,在扶贫工作的政策到人、跟踪问效与提前预测等方面,都做到先知先觉,比如谁家的劳动力要去哪打工了,哪家的孩子该上学了,某项政策落实出现偏差了,李志娟都能及时知道,提前与各家各户取得联系,讲解政策,并根据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帮助其规划好未来发展方向,奠定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的基础。
  在帮扶过程中,李志娟始终坚持稳扎稳打,干一件成一件,干一件精一件。针对大韩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她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争取到价值3万多元的体育运动器材一套、价值5万多元的路灯50套、绿化树苗1000多棵;为驻村小学捐赠图书500多册、学习用品150多件(套);新增20眼灌溉用机井;先后举办了20多名妇女参加的为期半个月的月嫂培训,40多人参加的为期20天的电焊技术培训……
  在李志娟的带领下,大韩村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思想得到转变,勤劳致富信心倍增,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大家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