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华:豫东大地上的“好人文化拓荒牛”
发布时间:2025-09-10 11:36:11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黄波 通讯员 孙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好人团!”在豫东民权县龙塘镇,这句口头禅早已传遍街头巷尾。百姓口中的“好人团”,正是民权县帮扶好人协会龙塘分会。自2020年组建以来,这支队伍开展公益活动320余次,打造好人文化街、好人主题公园,开通好人服务热线,让“好人精神”在乡镇落地生根。而撑起这片“好人天地”的,正是被群众称为“传奇好人”的分会会长黄绍华。
四十载初心:从“路老师”到“商丘好人”
“黄老师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提起黄绍华,龙塘镇村民总有说不完的暖心故事。作为拥有40年教龄的老教师,他不仅以师德立身,更用行动诠释“助人为乐”的真谛。2000年起,村边连霍高速两个涵洞路口因未硬化,每逢雨雪便泥泞难行。此后十五六年,黄绍华雷打不动地带着工具去平沟垫路,村民们亲切地称他“路老师”。2014年夏天,一位84岁的外地乞讨老人赌气离家,扬言“宁死不回”。黄绍华见状,不仅将老人接回家中照料,还特意买来脑血栓预防药,夫妇俩用四天的耐心开导,终于劝动老人返乡。这段“无名老人遇善人”的佳话,让他在2016年成为龙塘镇首位“商丘好人”。
“他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村支书黄忠德回忆,2022年商贸街上一名退伍战斗英雄突发不适,黄绍华第一时间冲上前救助,全程陪护直至家属赶到。从教四十载,他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用一言一行播撒善良的种子,成为民权教育界公认的“师德楷模”。
拓荒筑根基:让好人精神照亮乡野
“一个好人是一盏灯,一群好人能照亮一方水土。”2020年,为让“商丘好人”的旗帜在乡镇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黄绍华牵头将镇里6名商丘好人集结起来,组建“龙塘镇商丘好人服务团”,这是全市首个以“商丘好人”为主体的乡镇志愿服务队。
没有资金,他自掏腰包垫付活动经费;没有场地,他把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办公室;为扩大影响,他熬夜撰写活动稿件,一年间推动团队获媒体报道20余次。2023年民权县帮扶好人协会成立后,龙塘分会成为首个基层分会,队伍迅速壮大:现有商丘好人15人、民权好人4人、龙塘好人30人,培育“好人示范村”4个,联动“礼遇好人爱心企业”22家。
从慰问百岁老人到捐助留守儿童,从抗疫防汛到文明新风宣传,黄绍华带领团队踏遍龙塘镇的每一个村落。2021年疫情期间,他发动队员和爱心企业筹集价值25万余元的防控物资,日夜坚守卡点;2023年暴雨过后,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污水中疏通下水道,两个多小时徒手清理堵塞物,为商户解除燃眉之急。6年来,团队开展尊老敬老、关爱儿童、帮扶困难群体等活动百余场,惠及群众超5000人次,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贴心人”。
创新绘新篇:打造乡镇好人文化样板
“不仅要聚好人、做好事,更要育好人、传精神。”在黄绍华看来,好人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做公益”,更要搭建长效传播平台。2023年,他提出打造“好人文化街”的设想,带头捐款并奔走动员爱心企业赞助。短短数月,全市首条乡镇“好人文化街”在龙塘镇建成,30余块展板讲述本地好人事迹,成为群众驻足学习的“道德课堂”。
2024年,他再推创新举措,建成全市首个乡镇“好人文化主题公园”,将好人精神融入景观设计;举办首届“龙塘好人”选树活动,让更多普通群众登上“道德领奖台”;2025年,开通“龙塘好人服务热线”,订制万只“好人纸杯”传递正能量,“公益爱心成果汇展”获县领导高度评价。这些创新实践被《光明日报》客户端、《河南日报》等10余家媒体报道,龙塘镇成为全市乡镇好人文化建设的“标杆”。
在文明新风宣传中,黄绍华更是冲在一线。2024年“婚嫁新风进万家”活动启动后,他带领队员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厂房宣讲30余场,用身边事倡导抵制高价彩礼;2025年“商丘好人德润城乡”宣讲中,他走遍全镇34个村委,用乡音土话讲好人故事、传党的政策,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被称为民权县文明宣讲的“领头雁”。
痴心终不悔:花甲之年的“追梦人”
“他把好人团当成了家,把公益当成了命。”提起黄绍华,妻子又心疼又无奈。为了团队发展,他不仅自掏腰包数十万元,更把所有时间投入公益:周末组织活动,农忙时顾不上自家田地,深夜还在手机上规划工作,长期熬夜让他患上三叉神经痛,却始终药不离身坚持带队服务。儿子曾调侃他“跟微电影《‘白傻子’的追求》里的主角一样‘傻’”,但转头就跟着他一起参加志愿服务。
这份“傻气”,换来了团队的凝聚力和群众的认可。队员张莉莎说:“会长的无私奉献感染着我们,49名队员和22家爱心企业拧成一股绳,再苦再累都愿意干!”如今,即将退休的黄绍华又定下新目标:2026年把龙塘镇打造成全市首个“好人示范乡镇”和全县首个“孝德示范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路老师”到“拓荒牛”,花甲之年的黄绍华用炽热的坚守与奉献,在豫东大地筑起一座“好人丰碑”。他的事迹被编入《河南人物》《商丘好人》等书籍,荣获“河南省第四届孝贤之星”称号。这位执着的“追梦人”,正带着他的“好人团”,在公益路上继续奔跑,让好人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责任编辑:李觅良)

“黄老师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提起黄绍华,龙塘镇村民总有说不完的暖心故事。作为拥有40年教龄的老教师,他不仅以师德立身,更用行动诠释“助人为乐”的真谛。2000年起,村边连霍高速两个涵洞路口因未硬化,每逢雨雪便泥泞难行。此后十五六年,黄绍华雷打不动地带着工具去平沟垫路,村民们亲切地称他“路老师”。2014年夏天,一位84岁的外地乞讨老人赌气离家,扬言“宁死不回”。黄绍华见状,不仅将老人接回家中照料,还特意买来脑血栓预防药,夫妇俩用四天的耐心开导,终于劝动老人返乡。这段“无名老人遇善人”的佳话,让他在2016年成为龙塘镇首位“商丘好人”。
“他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村支书黄忠德回忆,2022年商贸街上一名退伍战斗英雄突发不适,黄绍华第一时间冲上前救助,全程陪护直至家属赶到。从教四十载,他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用一言一行播撒善良的种子,成为民权教育界公认的“师德楷模”。

“一个好人是一盏灯,一群好人能照亮一方水土。”2020年,为让“商丘好人”的旗帜在乡镇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黄绍华牵头将镇里6名商丘好人集结起来,组建“龙塘镇商丘好人服务团”,这是全市首个以“商丘好人”为主体的乡镇志愿服务队。
没有资金,他自掏腰包垫付活动经费;没有场地,他把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办公室;为扩大影响,他熬夜撰写活动稿件,一年间推动团队获媒体报道20余次。2023年民权县帮扶好人协会成立后,龙塘分会成为首个基层分会,队伍迅速壮大:现有商丘好人15人、民权好人4人、龙塘好人30人,培育“好人示范村”4个,联动“礼遇好人爱心企业”22家。
从慰问百岁老人到捐助留守儿童,从抗疫防汛到文明新风宣传,黄绍华带领团队踏遍龙塘镇的每一个村落。2021年疫情期间,他发动队员和爱心企业筹集价值25万余元的防控物资,日夜坚守卡点;2023年暴雨过后,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污水中疏通下水道,两个多小时徒手清理堵塞物,为商户解除燃眉之急。6年来,团队开展尊老敬老、关爱儿童、帮扶困难群体等活动百余场,惠及群众超5000人次,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贴心人”。

“不仅要聚好人、做好事,更要育好人、传精神。”在黄绍华看来,好人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做公益”,更要搭建长效传播平台。2023年,他提出打造“好人文化街”的设想,带头捐款并奔走动员爱心企业赞助。短短数月,全市首条乡镇“好人文化街”在龙塘镇建成,30余块展板讲述本地好人事迹,成为群众驻足学习的“道德课堂”。
2024年,他再推创新举措,建成全市首个乡镇“好人文化主题公园”,将好人精神融入景观设计;举办首届“龙塘好人”选树活动,让更多普通群众登上“道德领奖台”;2025年,开通“龙塘好人服务热线”,订制万只“好人纸杯”传递正能量,“公益爱心成果汇展”获县领导高度评价。这些创新实践被《光明日报》客户端、《河南日报》等10余家媒体报道,龙塘镇成为全市乡镇好人文化建设的“标杆”。
在文明新风宣传中,黄绍华更是冲在一线。2024年“婚嫁新风进万家”活动启动后,他带领队员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厂房宣讲30余场,用身边事倡导抵制高价彩礼;2025年“商丘好人德润城乡”宣讲中,他走遍全镇34个村委,用乡音土话讲好人故事、传党的政策,推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被称为民权县文明宣讲的“领头雁”。

“他把好人团当成了家,把公益当成了命。”提起黄绍华,妻子又心疼又无奈。为了团队发展,他不仅自掏腰包数十万元,更把所有时间投入公益:周末组织活动,农忙时顾不上自家田地,深夜还在手机上规划工作,长期熬夜让他患上三叉神经痛,却始终药不离身坚持带队服务。儿子曾调侃他“跟微电影《‘白傻子’的追求》里的主角一样‘傻’”,但转头就跟着他一起参加志愿服务。
这份“傻气”,换来了团队的凝聚力和群众的认可。队员张莉莎说:“会长的无私奉献感染着我们,49名队员和22家爱心企业拧成一股绳,再苦再累都愿意干!”如今,即将退休的黄绍华又定下新目标:2026年把龙塘镇打造成全市首个“好人示范乡镇”和全县首个“孝德示范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路老师”到“拓荒牛”,花甲之年的黄绍华用炽热的坚守与奉献,在豫东大地筑起一座“好人丰碑”。他的事迹被编入《河南人物》《商丘好人》等书籍,荣获“河南省第四届孝贤之星”称号。这位执着的“追梦人”,正带着他的“好人团”,在公益路上继续奔跑,让好人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责任编辑:李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