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金融活水来——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探索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17-11-15 17:02:5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刘景华通讯员张海军
 
    在豫西深山区卢氏县五里川镇马耳崖村,有位名叫李刚的中年汉子,他高位截瘫,依靠双拐艰难前行,儿子因病做了21次手术,生活的穷困可想而知。今年秋天,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再一次“站”了起来,他利用5万元的贴息小额贷款扩建了鸡舍,将养殖的卢氏鸡由1300只增加到5000只,又养了3头母猪,今后每年养鸡和养猪的收入有望超过10万元。
 
    金融扶贫犹如阳光雨露,为4004平方公里的卢氏山川带来脱贫增收的希望,而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则是金融精准扶贫的成功探索实践。截至11月9日,卢氏县当年新增扶贫贷款达9.4亿元,是2016年8818万元的10.7倍,户贷率从去年底的百分之七左右增长到近半,申贷率超过九成。
 
    今年7月7日,全省金融扶贫现场会在卢氏召开,全国金融扶贫卢氏现场观摩会也将于11月15日至17日召开。今年以来,全国已有80多个县(市)来到卢氏实地学习观摩金融扶贫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金融活水来。
 
    深入调研破瓶颈
 
    卢氏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仍有未脱贫贫困户16301户50628人,贫困发生率15.23%,贫困发生率高于20%以上的行政村112个,占全省十分之一,是我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区县。
 
    脱贫增收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在此过程中,金融扶贫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虽然国家小额扶贫信贷政策很好,但贫困群众却普遍感到“可望而不可即”,金融机构也认为贷款风险大、操作难、成本高、不好办,出现了“中央有政策、发展有需求、落地有障碍、基层有焦虑”的窘况,金融扶贫政策往往容易搁浅。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卢氏县意识到,要真正使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关键要破除五大障碍:一是风险怎么防控?资金投向改了,免抵押、免担保贷款,金融机构风险难控;二是信用怎么评定?贷款方式变了,信用贷款的前提是信用,目前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机制;三是服务怎么保障?银行网点少了,全县8家金融机构,乡镇只有农商行一家设有服务网点,平均每名信贷员要服务1000户3200人以上,服务跟不上,群众不满意;四是项目怎么选择?精准要求高了,贫困户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不放心、群众不敢贷;五是成本怎么降低?利率差额小了,能否让银行有钱可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积极性。
 
    该县认真落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今年2月到卢氏调研时提出的“创建金融扶贫试验区”指示精神,通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建设“四大体系”,破解“五大障碍”,形成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扶贫小额贷款落地模式。
 
    四大体系建起来
 
    建设金融服务体系。该县建立“三级联动、政银融合”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银行工作人员不足、政银“两张皮”和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县中心是“大脑”,负责统筹指挥、协调推动;乡服务站是“身子”,负责上下衔接、组织执行;村服务部是“手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全县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由原先的118人增加到1761人,是原来的14.9倍,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多人管”“管到底”,从“群众跑断腿”到“只跑一次路”;农户贷款时间也由过去的“少则一半月,多则无限期”到现在的“不出4天,贷款到手”。
 
    建设信用评定体系。实行“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信息共享”,县内各家银行全程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与深圳中农信控股集团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采集农户信息,开展评级授信,实现共享共认。按照“三好三强”“三有三无”的定性标准和13类定量指标对农户进行信息采集,建立覆盖全县的信用信息大数据库,采集率达94.6%,其中贫困户2.31万户,采集率达95%。实行及时、定期、全面更新,让每个农户都有一份信用信息档案。根据不同的分值将农户分为4个信用等级,分别给予5万元至20万元纯信用额度。全县授信农户7.1万户,授信率为82%,其中贫困户1.86万户,授信率为80.6%。
 
    建设产业支撑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选项目,积极培育以果、牧、菌、药、菜等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农副产品、中药材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主导产业项目优先贷款。围绕扶贫项目建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推动产业项目从“小散弱”向“专精深”转变,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河南信念集团在卢氏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和致富能手”五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已建起174个专业合作社,涉及15个乡镇,已带动上千个贫困户。
 
    建设风险防控体系。县政府设立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对贫困户、带贫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后风险,与合作银行、省农信担保、省担保集团再担保按比例分担,缓释了贷后风险。同时,该县强化守信激励,将金融扶贫与文明建设、诚信建设和基层党建有机融合,对守信者优先配置各种资源和支持政策,让守信者处处受益。此外,建立惩戒约束熔断机制,对行政村贷款不良率超过5%或乡镇30%的村被熔断的,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停止对该区域授信、贷款。
 
    该县针对不同贷款主体,探索了“四位一体”共担、“政银保”合作、“政银企”互助、“政融保”互惠四种放贷模式,分别解决贫困户、非贫困户、带贫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该县还积极与国开行等深度合作,融资32.79亿元;与中原农险开展特色农业互助保险;与湘财证券合作,引进培育上市企业;引入国投创益基金等各类基金投入脱贫产业,已落地3.65亿元。
 
    放大效应显成效激发内生动力。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架起了“连心桥”,畅通了农户了解政策、争取政策、享受政策的渠道,拓宽了服务内容,真正把“扶穷不扶懒,帮穷不帮懒”政策落到了实处,村党支部感召力显著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有效激发,促进了向上向善好风尚的形成。
 
    淳朴文明风尚。信用评定体系的建立,晒出了“红黑榜”,使广大农户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信用等级。将信贷信用与社会信用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诚实淳朴、重诺守信、文明礼让、邻里和睦的社会风尚,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产业水平。金融扶贫呈现了强劲的撬动、放大效应,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企业纷纷到卢氏考察,落地亿元以上企业15家,总投资额突破50亿元。县内新型经营主体由去年底的386家增加到1200余家,龙头企业达44家。同时,催生了科尔沁牛业、昊豫实业、金海生物等种养业,华阳、九拙堂等农产品加工,豫西大峡谷等生态旅游业。利用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经营、劳务增收、订单农业等带贫模式,发展“三产”融合项目,实现产业由小规模、大群体家庭作坊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基层党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安排党员代表到县、乡、村金融服务机构兼职,发挥他们在信息采集、评级授信、信息更新和贷前把关、贷中服务、贷后监管中的作用,实现了基层党建与金融扶贫有机结合。沙河乡果角村探索出“党员+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由“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组成农民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和龙头企业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已有20名党员组建了10个合作社,带动75名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
 
    奋进新时代,实干新征程。卢氏县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深化金融扶贫“四大体系”建设,努力让金融服务体系“活”起来、信用评定体系“准”起来、产业支撑体系“实”起来、风险防控体系“硬”起来,让滚滚而来的金融活水浇灌出产业发展花艳果硕、芳香四溢!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