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庄脱贫记

发布时间:2017-10-13 16:43:1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爱心企业给大杨庄村贫困户捐赠棉被。    冯山峰摄

    □本报记者马丙宇实习生刘亚鑫

    10月9日,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周。一大早,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杨庄村民张春荣骑着女儿新买的电动车,送孙子孙女去上学。“树忠,别磨蹭了,上班要迟到了!”张春荣从学校回来,催着儿子一同前往自己做清洁工的路段。

    普普通通的一天,大杨庄的村民们像张春荣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无论是下田务农还是进厂务工,抑或是料理家务计较柴米油盐,大家都各得其所、和谐幸福。大杨庄是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唯一一个贫困村。

    过去的大杨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穷村,村里的路几十年没有修过,老旧草房随处可见。别的村有些群众都开上了汽车,大杨庄村有些家庭连电动车都没有。

    “没人愿意嫁到大杨庄,都知道这地儿是火坑。不仅男孩儿不好娶媳妇儿,甚至小妮儿嫁出去都被婆家人看不起。”70多岁的原村支书杨家进回想起过去仍无限感慨。

    1

    成立脱贫攻坚服务中心——

    创新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题

    2015年,大杨庄村由延津县划归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背靠工业发达的经开区,大杨庄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通过领导干部结对,各局、办分包等形式,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找方法、谋出路,许多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逐渐过上了和美的日子。

    “大杨庄目前村内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多数都是因残致贫、因病致贫,劳动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无法进厂上班,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大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家龙说。

    张春荣一家就是这样的贫困户。张春荣今年已经50多岁,还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她的小儿子早年因车祸身亡,大儿子杨树忠患有癫痫且人很自闭,大儿媳患有精神病,二人每日都需要有人照看着。孙女孙子全靠张春荣一人拉扯长大,一家人之前就靠着低保和救济度日。

    “上个月,村里让我和儿子结伴去扫地,还开了两份工资。我俩现在一月能挣3200元,手头就不太紧张了,以前不敢买的东西现在也敢买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春荣和儿子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卖力地清扫着路面。

    “目前经开区脱贫攻坚劳务服务中心已经安排了村内11户贫困户共14人上岗就业,主要做清洁、绿化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安排人员看管巡逻,负责检查并确保他们的安全。”大杨庄村委会主任杨素敏在一旁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劳务服务中心?这在经开区的群众中可是个新词。这个中心有什么作用?

    “脱贫攻坚劳务服务中心就是帮助经开区贫困户找工作的服务中心,也服务非贫困户在家门口找工作,这还是丁同民部长给我们出的思路。”大杨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善涛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刘思江介绍说,新乡市自从实施市领导包村联户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后,新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同民深入大杨庄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丁同民慰问贫困户,走访群众,召开区、村两级干部座谈会,指导大杨庄整治村容村貌。他还特别引导大杨庄村利用好经开区的工业资源,并提议在村里建一个脱贫攻坚服务中心。

    授之贫苦户以“渔”,才能解贫困户之困。经开区迅速在大杨庄成立了脱贫攻坚服务中心,目前已安排1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顺利就业,安排非贫困人口就业300人次。

    同时,在政策引领下,通过上级资金支持,大杨庄村投资近500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和体育场,对村内主干道进行了重修,修建了安全饮水点,给学校新盖了教学楼,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除此之外,经开区各企业在管委会的引导下,也纷纷为脱贫工作尽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开展的“百企帮百户”结对帮扶活动,已帮助村里转移就业劳动力39人。今年开学之初,不少企业都为对口帮扶的贫困户送去了助学金。

    但受帮扶不是贫困户脱贫的长久之计,就像丁同民说的,想要脱贫致富,一定要自力更生,培育产业,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大杨庄村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可是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什么样的产业能产生好的效益呢?

    2

    “双杨”较劲,产业发展打开新思路——

    工农互动 产业进村

    对于发展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杨家龙决定在自己擅长的农业种植上有所创新。经过考察,杨家龙决定改变村民种花生的老观念,组织大家种芦笋。“芦笋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咱村的沙土地也特别适合芦笋生长,成立合作社,实现规模种植后,收入肯定不少!”杨家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杨素敏。

    杨素敏是脱贫攻坚劳务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平日和企业接触较多,身边也有许多办企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同学,所以一直提议在村里投资建厂。听到自己平日的好搭档要接着种地,杨素敏真是有些无法理解。

    “当初种桃子的时候你也是信心满满,但桃子今年销路都成问题了。芦笋要是到了盛产期也滞销,就更不好办了。听我一句劝,咱就专心招商引资,利用工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致富。”杨素敏试图说服杨家龙。

    “开工厂风险太大!”“种芦笋来钱太慢!”

    ……

    为了村内的产业发展大计,平日合作默契的二人竟然红了脸。

    6月初,丁同民来到了大杨庄,在给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开座谈会时得知了“双杨”的分歧,丁同民告诉二人:“工业、农业是发展经济的‘双翼’,要双管齐下。”

    二人听后陷入了沉思,对双方的争执深感羞愧。“是啊,背靠经开区对发展工业有利,但也不能丢掉农业,农民踏着土地才踏实。”杨家龙说道,一旁的杨素敏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据了解,大杨庄在今年6月底成立了“豫之康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有18户村民入股成为社员。据介绍,合作社还将通过“金融扶贫”的方式,贷款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他们也能够入股、分红。此外,合作社还与山东三农中原集团签订了订单式协议,种出的芦笋不愁销路。

    “今年7月已经种下了80亩芦笋,预计最终在村里建成500亩的芦笋种植基地。我们将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并提供技术指导,鼓励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杨家龙指着田间幼嫩的芦笋苗向记者介绍道。

    “纺织服装产业是经开区的主导优势产业,我们已经与一家纺织工厂达成了合作,很快就能投产见效了。”杨素敏说起来也是一脸的喜悦。

    3

    读《塘约道路》,走“塘约道路”——

    一本书引发的发展大讨论

    记者与张善涛交谈时,他随身携带的包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资料、本子散落一地,一本白色封面的书进入记者的视线:“《塘约道路》,随身带着书,张书记这么爱学习啊!”“不光是我,现在经开区几乎所有干部都在传阅这本书,大家看得不亦乐乎。”张善涛笑着说。记者翻开书,发现了张善涛在书上认真做的标注和写下的感悟。

    塘约是贵州安顺的一个山区村,该村在短短两年之内,完成了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嬗变,初步实现了“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塘约道路”不仅仅讲了一个村迅速脱贫的故事,也给众多像大杨庄这样的贫困村提供了脱贫攻坚和发展改革的启发。

    经开区党委书记刘宏峰告诉记者:“《塘约道路》是丁同民同志推荐给经开区干部阅读的,我自己读了后受益匪浅。前不久,我专程到贵州塘约村考察,与该村村委会主任彭远科进行了一番长谈。安顺是欠发达地区,各方面与我们比都没优势,但却成为全国的学习标杆。我们国家级开发区仍然有贫困村,既没法向组织交代,也无法面对父老乡亲啊!我要求经开区的每位干部都要看书学习,并召开讨论会,提振加快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9月15日,星期五,阴天,是大杨庄每周一次的村支部会议召开的日子。

    “塘约村为了改变村民间大吃大喝的风气,村委会与每户村民签订协议,不按规定乱摆宴席的就按协议条款进行处罚,取消这家人享受的一切优惠和照顾。我们村也有村规,应该学学塘约,把它落实到位!”

    “对,还有他们组建‘老年协会’的做法也很好!现在村内脱贫攻坚和兴办产业的工作千头万绪,我们也可以成立这样的协会,把家长里短的事交给德高望重的老人去协调,我们专心把那些大事干好!”

    “塘约村每次党员大会必集体学习两个内容:党员的权利和党员的义务。以后我们再开党支部会议,也要学习这两项内容,让村内每个党员都知道自己应该为村民干点什么!”

    “嗯,没错!”

    ……

    阴沉沉的天丝毫没有影响大杨庄村党员干部们的讨论热情。田间的芦笋苗正在茁壮成长,犹如走在脱贫致富大道上的大杨庄,努力进行着新的蜕变。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