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村基层党建:“强基工程”补齐短板
发布时间:2017-08-08 17:57:50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党员是党组织肌体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才能确保肌体充满活力。而能激活“细胞”动能的根本又在于党支部这个党的最基层组织。尤其是农村党建,面宽事杂容易抓虚。就南阳市来说,1.6万多个党的基层组织,长短不齐,情况各异;40多万名党员,肩负着脱贫攻坚、发展奔小康的多重重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说,基层党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敢动真、大投入、系统推进,才能打牢基础,筑牢根基,让基层组织成为强基固本的骨干力量、第一驱动。
南阳市“强基工程”实施3年来,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党在基层的执政动力,通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提升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始终掌握基层工作的主动权、领导权。同时,促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
打牢基础,重在加大投入
南阳农村党员几乎占到半数,基层党组织的实际状况到底是啥样?“强基工程”实施前的2014年5月,南阳市委组织部兵分五路,调研了12个县区,36个乡镇,百余个村庄。总的印象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架空虚化现象凸显。7月,又分6组,地毯式排查410个软弱涣散村,细化梳理出49项党建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硬件有短板,待遇太偏低,难题原因在于投入少、欠账多。针对这些问题,南阳市委组织部历经3个多月,20余次易稿后形成了“强基工程”实施意见,计划首轮投入3亿元扶持资金,要像抓经济和民生一样,抓基层党建的投入。
“要饭也得有个竖棍的地方”,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支部书记徐运芝,今年73岁,干了32年村党支部书记。她说,原来的村支部在村小学旁边有3间破房子,屋里连个桌子、椅子都没有,下雨怕漏水,房顶用塑料布裹住。2006年,她四处跑动争取了4万元资金,自己又借了一点钱才勉强建了一个村部。2014年借助于3亿元扶持计划,村部又得到改建,现在是两层小楼,各项设施得以完善,专家培训、群众开会、办事找人都来村部,成了真正的党群服务中心。
前荒村不管怎么说还有一个村部,事实上当时有不少村就没有村部,更多的村部就在村支部书记家里。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南阳市增加支出基层党建专项资金3亿元,建立起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投入和党费补助为辅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经费保障。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由村均4万元提高至7万元以上;按照每个村级服务活动场所项目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分3年完成496个村级服务活动场所新建改造任务;按每个党员10元的标准建立党建专项经费,以每人每年800元的标准建立起乡村两级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二是落实工作报酬。将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报酬由600元/月提高至2000元/月,村委会主任由480元/月提高至1200元/月,其他村干部由360元/月提高至1050元/月。工作报酬采取结构制,实行绩效管理。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建立了村干部社会保障制度,根据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为村(社区)干部补充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高正常离任的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为累计担任9年以上且正常离任的村(社区)“两委”干部提供160元/月~240元/月的生活补贴,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通过大投入,真正做到让主职干部用心、在职干部安心、退职干部顺心、无职党员暖心,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从去年3月开始,我的工资每月发3100元,我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徐运芝说,她连续三年被评为标兵村支部书记,县里给她落实了副科级工资待遇,让她深感工资高了,压力也大了。“不能光拿钱不干活,现在天天心里想的就是咋让前荒村群众致富,咋让群众种的黄金梨卖得价钱高。”
激发活力,重在有效管理
“咱也是正规军了”“一辈子干的事组织都记得”……这些话语都是南阳村支部书记们的肺腑之言。
南阳市“强基工程”为了助推基层党建走向规范化,还专门制定了给村干部建档的计划。4000多个行政村,3万多名现任、离任、后备村干部,全部要建档,参照国家干部标准规范造册管理。
建档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真的很难。1992年后才有换届记录,1983年公社改大队记录已不全,之前更无可查证。75岁的离任老支书曹国甫,身板硬朗但眼已花,13年前已从内乡县庵北村支书任上下来,而且可查记录只有17年。镇里县里多处寻访,十余份证言像拼图一样拼接出了老支书一生,挖水库、修梯田、办厂子的事,全写进了他的档案。
徐运芝30多年的各种荣誉证书用红绸布包了一层又一层,压在箱子底下,一说要建档,她非常高兴地拿了出来,一一记载在档案里,她越看越高兴,“它们终于不再睡大觉了。”
在唐河县,不少八九十岁的离任老支书听说要建档,拄着拐杖到组织部咨询。不为待遇,为的是把一辈子的事业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在深入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对4019个行政村3万多名在职村干部及离任、后备村干部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借鉴公务员档案管理办法,实行分村归档、一人一卷,建立了档案借阅、定期核查等制度,由市县两级电子存档备份。
内乡县持续推进农村干部“公职化”管理进程,对村“两委”干部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明确村“两委”干部岗位要求,建立健全轮流值班制度、坐班办公制度、“双日”活动制度、定期报告工作制度等,实施“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绩效考评,鼓励农村干部参与养老保险,表现突出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还可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
内乡县余关镇王沟村一位离职村干部为个人待遇问题多年上访不休,经过县乡两级党委认真核实其个人档案后,对照相关政策标准落实了各项待遇,老人非常满意。黄楝村党支部副书记丁书印过去工作不积极,一心想早点退下来,听说县乡党委对村干部如此关心照顾,很快打消了思想顾虑,工作干劲明显提升。
提升素质,重在教育培训
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弱、号召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及党员作风好坏、素质高低。抓住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心,就能筑牢根基,从底层突破,激发活力。
徐运芝说:“我现在都不敢见县委书记褚清黎,他这几年已经给我们村支书讲了十次党课,从讲党性到干工作,从家庭生活到待客访友,从待人接物到生活纪律,从法制建设到为人民服务,面面俱到,但一一对应,感觉做得非常不好,一看见县委书记就脸红,感觉自己没做好,他在盯着我哩。”
县委书记越过乡镇直接给村党支部书记上党课,这让很多村支书感觉解渴,国家政策、省市工作要直达基层,让他们对形势把握有了新高度。
3年来,南阳市每年都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分级负责、分类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每年集中轮训一遍,人均学习培训时间在56学时以上。一是提升培训规格。市委对10%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专题示范培训,县区集中开展村干部轮训。市领导带头对在市委党校集中轮训的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进行授课。县区委书记每年至少为村支部书记专题授课一次。二是创新培训形式。采取市级示范带动、县乡上下联动的方式,实现培训主体全覆盖、无遗漏。充分运用集中教学、视频授课、“村官问计”、座谈交流等培训模式,增强课堂效果,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县区组织实施,民政、纪检、政法、妇联等职能部门具体指导的培训体系。三是重视培训实效。在培训课程设置方面,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以精准扶贫、信访稳定、廉政建设、基层党建等为重点,深受广大村(社区)支部书记好评。大规模的培训,真正起到了为主职“指路”、为辅职“充电”、为新任干部“解惑”的作用。
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韫说,“强基工程”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党员干部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党的主张和群众意愿相统一,广大农民群众更加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近3年来,南阳3000多个村选定了特色产业,1000多个村完成了村庄整治改造,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凸显。记者曹国宏曹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