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寨村的文化名片

发布时间:2017-09-21 09:16:3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李树彬说,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让他的退休生活很充实

    □本报记者成睿智宋朝文/图

    关键词

    新乡贤李树彬

    村西村东两台戏乡村文化根脉挖掘整理传承

    “前两天回家,发现院子地上又有乡亲送来的一袋白面和一兜菜。”8月29日,农历七月初八,处暑第七天,天气还有点热,年过古稀的李树彬站在自家收拾得像个花园的院子里,上身单衣外套着一件毛坎肩,整个人瘦削而矍铄,微笑着,一看就是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小老头儿。李树彬说,经常有乡亲送东送西,多数情况下都不知道是谁送的。

    李树彬家在内黄县梁庄镇李官寨村西北角,李官寨在梁庄镇南1公里,梁庄镇在内黄县城南31公里处。

    “李官寨净是文化!别的不说,光这个村名就有一段故事。”李树彬说。

    内黄县志记载,1004年12月,辽犯澶州,宋真宗与寇准亲征。澶西战场25里处的古黄河渡口就是李官寨所在地,当时由大将李继隆镇守。胜利后,真宗慰问李将军的营寨,把这个渡口改名为李官寨。

    李树彬是1944年生人,14岁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会计,15岁时被村里保送到新乡农业干部学院上学,21岁时去当铁道兵,37岁时从部队转业,先后在县里的多个部门工作,当过多年的监察局局长。

    2006年退休后,他与老伴郭秀花回到老家居住。老两口都是闲不住的人,李树彬忙着修村志、办村级杂志《乡土》、整理戏文、义务教村里孩子练毛笔字,郭秀花忙着教村民唱戏。

    “我家什么都不缺,起码我们老两口还有退休工资,可是乡亲们还是经常给我们送这送那!”李树彬的语气里带点儿埋怨,但他也知道,这是乡亲们对他多年来在村里义务付出的回报,是乡亲们的一份心意。

    李官寨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管委会,有大锣戏、灯节圣会和李氏正骨术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锣戏、落戏两个剧团。大锣戏和落戏可是非常稀有的古老剧种,其中大锣戏还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戏也被县里初步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粗梆戏,细弦戏,嘀嘀嗒嗒大锣戏。”这句流传到今天的顺口溜背后,可是李官寨村人对稀有剧种祖祖辈辈的坚守。

    “大锣戏是从唐朝皇宫里传到民间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8月29日,蒙蒙秋雨,李树彬讲大锣戏的传说。

    相传,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讨论如何治国,他说大乱后国难治,魏征说不然,老百姓长期遭受战乱的痛苦,现在注重文教,治国就容易见效。于是,唐太宗就开始宣传教化工作,他首先从宫廷内部抓起,自编自演剧目。因为唱的大多是歌颂圣主忠臣、讽刺奸佞的节目,丑角没有人愿意演,唐太宗就亲自扮演。皇位至尊,不好化丑妆,就仿照傩舞戴个鬼脸,还让魏征出头场。所以,至今大锣戏还有“丑角为尊”“头面官为大”的传统。

    这个戏一开始称眷戏,后来由丝竹伴奏增加了锣鼓打击乐器,又叫眷锣戏。该戏使用的乐器很独特,以唢呐主奏,大铙、大镲、尖子号、笙等乐器伴奏。对演员的要求也很特别,武生、净、丑的表演要求粗犷、豪放、夸张。

    “因为这个戏要求特别,而且传统上传媳妇不传闺女,到现在,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艺人,能演全本、全场戏的,全国只剩俺村了,你说这戏稀罕不稀罕!”李树彬说,演一场大戏,加上乐队,最少得40个人。李官寨大锣戏剧团现在在册的总共才有40人,年龄最大的王山河已经85岁了,年龄最小的胡永利也40岁了,要是两天演6场戏人还够,演4天就得请滑县、山东聊城等地的艺人来。

    虽然李官寨的大锣戏在2016年得到省里批准,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省里还给了16万元购买乐器、戏装,但老团长、今年66岁的王顺波还是很发愁:“老艺人不断故去,年轻人续不上来。”

    为了挽救这个稀有剧种,李官寨村人没少下功夫,村“两委”还组织成立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

    “大锣戏演的是朝代戏,学戏唱戏都离不了剧本,经过李树彬等人发掘、整理,现在村里有30个剧本了。”85岁的老艺人王山河说。

    有一次,李树彬听说老艺人王继民家里有个剧本,就赶紧跑去要。王继民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一本《腹朜斩子》,李树彬如获至宝,但是一看,只剩后面4场戏了。

    前面两场没了怎么办?70多岁的李树彬跑档案馆、文化局,找专家、志办,甚至跑到陕西等地。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后,李树彬戴着老花镜,补写了前两场戏。

    在李树彬忙活着戏文的同时,他老伴郭秀花也没有闲着。郭秀花是落戏“门里出身”,打小学戏,如今是村里落戏师傅,每周二、四、六晚上8点到10点,她都会与戏迷们聚到一起唱戏。“与大锣戏不同,落戏是唱家庭伦理的小戏,好学。”郭秀花说。

    李官寨村东有落戏,村西有大锣戏,村西村东两台戏。今年秋天,按照上级的安排,李官寨村已经把10多个年轻人送到安阳戏院上学了。

    李树彬说: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

    李官寨有1000多年历史的灯节圣会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现在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圣会期间,村里每家每户都要制作花糕,比比谁的面点手艺高明,李树彬等人创办的诗社则举办作诗比赛和画展,全村古老和现代文化交融、绽放

    李树彬对自己村里的文化有系统研究,他说,李官寨的灯节圣会起源自宋真宗年间,起初叫灯节社火会。清朝乾隆年间,村里几名信士去泰山朝圣,误住一家黑店,深夜,一名村民梦见碧霞元君即泰山奶奶显灵,劝他们下山避险,随后一阵风起,把他们送到本村东地一片桐树林里,避过了一场灾难。为报答救命之恩,创办灯节圣会,延续至今。

    圣会由10家大会首轮流执事,两人一班,五年一届,每年选3名从会首,与两名大会首主事。正月初十立杆,在村东西大街中间搭建神棚,神棚内用竹苇彩纸扎成“奶奶驾”,驾前用油炸面花彩纸扎成面牌坊。正月十三下午二时请神莅位,一天三上供,每次十二道供品,正月十五晚上7点送神。

    “供品主要是花糕。”今年71岁的村支书王保修说,全村428户2200口人,90%以上都会做花糕。李官寨的花糕——别具一格,这早已成当地歇后语了。李官寨的花糕可达九层高,每层花样翻新:龙飞凤舞,飞鸟走兽,高塔林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灯节会时,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摆放花糕,展示各自的手艺。

    “去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谁是花糕王’大赛,有48户参赛,第一名奖金500元,第二名奖金200元,其他名次的奖品有脸盆、化妆品等。今年要举办第二届。”李树彬说,村里有个微信公众号,这次大赛有81108人点击152762次,收到28649张投票,28858人转发56924次,17家媒体报道。“我在现场协助村‘两委’办事,当时我主要是做好诗社的活儿。”

    “兴文社是老李等7人在村里原来诗酒会基础上于2012年成立的,老李是主编。”支书王保修说,诗社每年在五一、重阳节、元宵节各举办一次活动,正月十五出一期墙报,把诗文贴在墙上,还出版诗刊,群众很喜欢看,寓教于乐。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兴文社还在村里经常举办画展,不少村民培养出作诗画画的爱好。村民李宗栓的农民画朴实大方,小学生王嵘、李庚凡的硬笔画情趣盎然,少儿李庚瑶的画作《奶奶的花》充满童趣,王菲、王绍琪的画画出了儿童敬老的心声。在村里长期诗画氛围的熏陶下,村里还走出两名画家:李晓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李珂从安阳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两人的画作多次在河南省、上海市和全国画展上获奖。

    “虽然我们的诗和画还达不到专业水平,但我们老人带头吟诗作画,就能在无形中培育和提升村里年轻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我们上年纪人的责任。”李树彬说。

    王保修说:“李树彬主编的《村志》,全面反映了李官寨村的历史和现状,是全村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全村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珍惜李官寨人的身份和名誉。”

    古语云盛世修志,修史、撰志、续谱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过,像李树彬这样修撰一部村级志书,还不多见。

    “李官寨确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有生之年把村子的历史记载下来。”8月30日上午,淅淅沥沥持续一夜的微雨刚过,天还没有完全放晴,李树彬仍坐自家西屋客厅,说起他编撰《村志》的初衷,就如数家珍地谈起李官寨的历史。

    史志载,颛顼、帝喾在李官寨西4公里处建都,后曰帝丘。公元200年,关羽从此渡河,斩颜良于今滑县白道口。1004年十二

    月,宋辽在此大战,现有古战事高地“砖裹鼎”遗址。古黄河从村南地流淌了数千年,到1194年才改道离去,留下漫漫黄沙。

    “解放前,李官寨就是红色沙区。”李树彬说。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李官寨有多名民兵、志士参军参战支前,先后有19位村民壮烈牺牲。1934年,当时的中共河北省委派妇女代表陈少敏在此进行革命活动。1939年,我党在此建立滑北沙东区根据地。1941年4月,杨得志率部在村东地与日军作战。1944年1月,陈毅经此地去延安时,住在村里地下党员王恩臣家,并作《长相思·冀鲁豫道中》一词:“山一程,水一程,万里长征足未停,太行笑相迎。昼趱行,夜趱行,敌伪关防穿插勤,到处有军屯。”

    “县志载,1954年全村丰收,卖爱国粮4.4万公斤,名列全区第一,被授予‘爱国先进村’。”李树彬谈着村史,心里明显带着自豪,“1998年,村‘两委’将正月十五定为‘村敬老节’。”

    2012年1月,前街新修水泥路,2月14日,召开第十二届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表彰大会,13名村民受到表彰,同时对考上大学的司腾跃、王建瑞等学生发放1000元到2000元不等奖金。村里已有120余名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逐年增多……

    “《村志》有12个章节,从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全面记载了李官寨的古今。”村支书王保修是从内黄县中召乡政府退休的干部,说起话来也是文绉绉的,“修《村志》老李是挑大梁的,费了多少心血,熬了多少黑夜,我知道。”

    李树彬还是村级杂志《乡土》的主编兼策划,还是村小学书法课不拿工资的教师。别看李树彬有那么多活儿,他还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经常抽空旅游,把自己的小院打扮得像个花园。“树彬家里有做善事的传统,很和睦,这是个很大的原因。”村支书王保修说

    “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了,心里可高兴,同学朋友都争着看哩!”正在上小学6年级的李伊诺今年11岁了,她5年级时写的文章《闹元宵的事》发表在村级文学杂志《乡土》第一期上。她母亲吕俊彩说,自从文章发表后,孩子学习更自觉了,成绩更好了,两次参加镇里的竞赛,都得奖了,其中一次还是全镇第一名。

    “为了出《乡土》,我都学会电脑打字了。”李树彬指着屋里墙上挂着的打字口诀说,编辑稿件用的电脑是他博士毕业的孙子“支持”的。

    “今年7月出了第二期,每期四五十页、100本。有影响了,不断有人投稿。”李树彬说,《乡土》由李官寨兴文社主办,有致富经、乡土园、百花廊、书画斋、校园风、古道情等板块,有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投稿很方便。经费除了一些企业赞助,主要是他本人掏钱,“花不少钱了”。

    李树彬的毛笔字写得不错,村里小学聘他教孩子书法,每周开两个课时,不给钱,他却干得很起劲,“只要对孩子好都中”。

    “毕竟退休了,得抽空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李树彬是个有心的旅游者,每次旅游,看到好奇的石头和花草,他都会想法带回来,然后摆弄在院子里,造个型,题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我这院子现在有56种植物,我还学会了嫁接。这座小假山上的凉亭、步梯,都是我用碎石设计的,废物利用吧。”

    李树彬说,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当年,他父亲李文清是名教师,有5000多册藏书,如今用这些藏书办了个家庭图书馆,村民没事都可以来看书。

    专栏编读联络:

    0371-65795715

    18603715471

    xxxbdz@126.com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