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要驻心扶贫更扶根

发布时间:2017-09-12 11:55:53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王昺南
 
    “我种了十来年梨树,没想到现在规模能发展到上百亩。”9月8日,永城市刘河镇訾楼村村民窦素梅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都要感谢张书记哩,是他和村干部让俺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张书记就是张彦超,河南省煤层气地煤公司财务总监、訾楼村驻村第一书记。
 
    张彦超是位“80后”,驻村这两年,他和村民们一起摸爬滚打,在村民眼里成了訾楼村的一员。
 
    “抓党建、建产业、争资金。”刘河镇党委书记刘道存说:“驻村以来,彦超瘦了一圈,头发也白了不少,都是累的呀。”
 
    两年前刚到任时,张彦超面对的是一个没有致富项目、没有发展思路的落后村。村民大多守着薄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张彦超到任后,深入调研、倾听民声,制订措施、完善制度,选强配齐了村“两委”班子,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訾楼村西头,在郁郁葱葱的晚秋黄梨树掩映下,有一处宁静的农家小院。这就是村民窦素梅的家。
 
    7年前,窦素梅的丈夫秦侠松突发重病,全家为此欠下20多万元外债。“张书记来了之后,给她家争取来了生产资金,流转了土地,种上了2万多棵优质梨树,并和省农科院联系,为她提供技术支持。现在有十多名村民在她家梨园里务工,农忙时一个人一天能挣百十元呢。”同行的一位村干部介绍说。
 
    正说着,窦素梅摘来了新鲜的黄梨,并把大家让进屋子。屋里整洁明亮,家电一应俱全。说起现在的好日子,窦素梅脸上挂满了笑容,“是张书记让俺家从贫困走进了小康。”
 
    和窦素梅一样,訾楼村很多人的生活都有了大变化。张彦超带领村党支部,对贫困户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对有创业意愿、缺乏资金的,进行创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不愿外出打工的,介绍到村帮扶基地务工;对劳动力弱,家里有病人的运用入股分红,走资产收益增收的路子……
 
    驻村要驻心,扶贫更扶根。两年多来,张彦超时刻将群众的期盼装进心里,将每一件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都当作自己的“大事”:争取上级支持,新修水泥路近1公里,新装太阳能路灯160盏,结束了村民们“夜里一抹黑,雨天两脚泥”的历史;引进资金350万元,发展高产高效梨园,吸引村民家门口就业;促成河南中医药大学专家教授定期来村义诊,两年来共接诊患者2000余人次,为群众节省医疗费和药品支出30余万元;号召新乡医学院等高校的志愿者们走进訾楼村开展支教、夏令营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张书记给群众办事实打实,他领着干,俺们心里有底气!”提起张彦超,訾楼村的村民们赞不绝口。

(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本网站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