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址坊模式
发布时间:2017-08-28 10:32:14 来源:
□本报记者肖列通讯员王耀忠
近段以来,在中通快递豫南分公司上班的贫困户农民工王晓璐,心情非常激动,从5月1日起,她每月工资上涨400元,达3000多元,实现了一人在家门口就业,全家如期脱贫的目标。像王晓璐这样的贫困户农民工在西华县址坊镇产业扶贫基地还有600多人。
址坊镇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精心绘制产业扶贫路线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镇共建立产业扶贫基地6个(其中两个正在申报),手工艺制作扶贫车间4个,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5个,带动1013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基地建设有特点
该镇党委、镇政府瞄准市场,精心打造劳动密集型扶贫产业。中通物流豫南分公司两条生产线就安置农民工1000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120人),迅普发艺的假发制作,安置劳动力200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0人)。迅普发艺为助推扶贫攻坚,采用贫困户员工入股分红的办法,贫困户在公司入股5000元,年底除每月2600元工资外,还能拿到2000元的分红,既加快了企业发展,又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经过不懈努力,该镇走出了一条独具址坊特色的“白色扶贫”、“绿色扶贫”的路子。以河南麦道面粉、雪苑面粉、禾佳木业等为主的白色扶贫基地竞相发展;以年产10万吨芽菜的河南绿色中原有限公司豫南分公司、开源生态农业、伊甸园葡萄观光园、河南弘顺农业花卉种植等为主的绿色产业扶贫项目,特色鲜明。
扶贫路上有担当
该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镇、村干部人人头上有指标。根据各村资源和产业现状,组织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入户走访,梳理贫困户意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量体裁衣,制定切合实际的脱贫计划。
该镇借鉴外地经验,让有条件的村先行先试,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漯河市召陵区、临颍县北徐村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外地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规划4个产业扶贫试点,首批打造中通快递、禾佳木业等4个扶贫示范基地。
该镇实行班子成员挂点帮扶,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挂点贫困村和企业,统筹协调金融、保险、教育等方面力量,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搜集信息,上项目、选产业、促增收。
扶贫扶出正能量
该镇注重产业扶贫基地的文化建设,激发正能量,增强扶贫内生动力。中通快递豫南分拨中心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司员工中实施“1+1”亲情行动,倡树孝道。凡是员工在公司工作半年以上,从员工工资中暂押1000元钱,到年底公司再出资1000元,共计2000元,作为赡养老人的专项基金,一并存入员工父母或直系长辈的名下。此举得到了公司员工的高度认可,促进了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形成。该公司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两年来,先后为该镇四户困难家庭捐款近6万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址坊镇党委书记李华君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家庭社会的亲和力,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理念引导产业扶贫基地发展,厚植发展优势,传递正能量,把产业扶贫基地培育成贫困户心中的参天大树。”
(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本网站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本网站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