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有了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17-12-30 13:11:08 来源:人民网-中国汽车报

  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有了三年行动计划。
  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专门对智能汽车关键技术未来三年产业化做出具体实施方案。

  ▶三年达成四个目标

  在这份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未来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的目标:

  1、 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实质性运作

  2、 智能汽车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3、 智能汽车基础技术能力稳步提升,核心软硬件系统逐步突破,满足智能汽车综合测试评价需要的测试基地基本建成,重点区域示范运行取得积极成效

  4、车用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 300 瓦时/千克,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度集成式纯电直驱动力系统实现产业化。

  ▶向薄弱环节“开刀” 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

  实施方案中,专门针对目前国内智能汽车产业全产业链的薄如环节和关键领域的突破进行了规划。并明确提出,重点加强传感器、车载芯片、中央处理器、车载操作系统、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装置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对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防碰撞预警、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智能人机交互等辅助智能驾驶系统,要求未来三年在整车上实现批量化、集成化示范应用。

  在补短板的方式上,则可以通过国内外优势资源整合、开放合作、联合研发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

  针对动力系统的技术升级,未来三年将对高安全、长寿命、耐低温、低成本的高能量型和高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材料、单体及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加强高效率、高精度、智能化先进动力电池生产线示范应用。

  相关数据预测,“十三五”期间,目前国内第一梯队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毛利将下降至20%左右,而“行动计划”中推进高性能动力电池的产业化,也预示着,未来动力电池的整体性能在持续提升的基础上,成本也将持续下降。

  ▶测试、评价、回收  “一个也不能少”

  实现产业化需要更加完善和成熟的体系来支撑。在明确提出未来三年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目标基础上,行动计划还对相关测试评价体系、电池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综合体系能力的完善提出了要求。

  其中,针对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的完善,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重点研发适应我国国情的具有复杂环境感知及场景定位、合理决策与控制、交通行为预测等功能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体系架构,虚拟仿真、硬件在环仿真、实车道路等测试技术和验证工具,整车级、系统级、零部件级测试评价方法;构建全面反映我国道路环境和驾驶行为的测试基础数据库。

  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行动计划专门确立了智能汽车高效回收利用重点工程,由动力电池回收骨干企业组织实施,研发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系统的自动化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开展镍、钴、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隔膜、电解液无害化处理,建立电池后处理综合信息数据库。

  ▶标准、认证、储备制度逐步健全

  行动计划中推进智能汽车标准的制定和第三方认证,建立关键技术产业化的储备库,以及优化自己支持方式,都为智能汽车实现产业化夯实了基础。

  未来三年,将开展智能汽车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完善中国标准体系,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同时,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按照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原则,建立健全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认证制度,强化企业行业自律。

  同时,建立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以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战略作用等为标准,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每年 3 月底前报送符合条件的项目。

  在优化资金支持方式上,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智能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扶植骨干企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王璞)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