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看濮阳之南乐篇—— 流淌千年的文化之兴

发布时间:2024-08-08 15:42:20 来源:濮阳日报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遗产的地区,是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批示指示,制订出台相关工作方案,明确总体思路,确定工作重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南乐县和台前县均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如何?有何打算?请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
       说起大运河,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而对于大运河与濮阳的关系,却知之甚少。其实,濮阳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遗产的地区,与大运河渊源颇深。
       据了解,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其中,流经濮阳清丰县和南乐县的卫河,其前身基本上就是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
       流淌千年的发展兴衰
       一条卫河,从《诗经》中流出,见证过隋唐的历史荣光,历经宋元明清的时代变迁,见证了中国漕运的兴衰发展。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
       相关资料显示,卫河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是魏国为防御赵国而开挖的一段运河。到了隋朝,隋炀帝为了加强中央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下令开凿永济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其中就包括了卫河的部分河段。这一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
唐代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卫河的作用更加凸显,不仅作为漕运的重要通道,还承担着灌溉农田、防洪减灾的功能,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朝时,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卫河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北方重要的水上运输路线。到了元代,虽然大运河的重新开通使得卫河的地位受到一定影响,但它依然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内河航道之一。
       明清时期,随着黄河改道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卫河逐渐淤塞,加上人为疏浚维护不足,其航运功能大大减弱。特别是清代后期,由于黄河泛滥频繁,卫河多次遭受洪水冲击,导致河床抬高,航运中断,昔日的繁华景象逐渐消逝。
       20世纪初,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卫河的航运价值再次被人们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河道整治,加固堤防,改善通航条件,使卫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流传千年的灿烂文化
       卫河自安阳内黄县南善村入濮阳市,流经清丰、南乐两县。其中,大运河南乐段(卫河南乐段)主要流经南乐县的元村镇、梁村乡和寺庄乡,该段由涨汪村入境,由北张村出境入河北大名县,全长约21.5公里,面积约3.3平方公里。
       大运河南乐段自开凿以来,通航千余年,是历史上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漕运通道,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在濮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河段,也诞生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大运河南乐段沿河文化带主要物质文化遗存有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文物类别主要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码头、仓储等。沿河文化带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8项。
       史官遗址——史官遗址位于梁村乡史官村,是一处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等不同时期遗存的大型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乐文庙——南乐文庙位于城关镇南街村内,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比北京故宫还要早近半个世纪,既有元代建筑风格,又有明代早期建筑特点,是豫北地区发现时代最早、保存现状最好的明代建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耿落汉墓群——宋耿落汉墓群位于福堪镇宋耿落村,是一处东汉晚期高级贵族家族墓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掘者认为,宋耿落汉墓群是晋冀鲁豫临境地区目前发现的墓葬形制保存较好、出土遗物较为丰富、祭祀系统较为完备的东汉晚期高级贵族墓葬群,其墓主人当是东汉桓帝时期五常侍之一、大宦官具瑗的家族墓地。
       目连戏——目连戏以《目连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剧种,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且有“戏祖”“戏娘”之称,其舞蹈动作源自古代傩舞,特色鲜明。2006年,南乐目连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仓颉庙会——据仓颉庙碑刻及有关史籍记载,仓颉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相传仓颉生于农历正月二十四,为纪念仓颉,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二十五为庙会期,在庙会期间举行大型民间祭祀活动,也是当地商贾交流的平台。仓颉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花营狮子舞——五花营狮子舞起源于宋代宜和年间,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大和宜和遗事》一书中所记载的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乐县五花营村,当时的五花营村民为祝贺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就借舞龙的形式加以庆祝。2010年,五花营狮子舞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新发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乐泥塑——昌乐泥塑历史悠久,造型独特,也称“元村泥塑”,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昌乐泥塑采用雕、塑、捏等手法,内容多,以当代风土人情题材为主,也捏动物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铁瑛故居——铁瑛故居位于南乐县元村镇百尺村,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铁瑛的故居,成为南乐县有名的红色旅游纪念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除上述文化遗产之外,大运河南乐段沿河文化带上还有元村遗址群、后什固遗址群、谷村傅家大院等物质文化遗存,以及五腔调、西街龙舞、蔡村提偶、罗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化带南乐段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沿河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成为对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构筑文化高地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濮阳市和南乐县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4年,在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南乐县对南乐文庙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使其恢复了原貌,重现了古建筑巍峨雄浑的风采,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南乐文庙现已成为南乐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1年,南乐县把铁瑛故居修缮列为重大文化工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铁瑛故居进行修缮和建造。修缮过程遵循改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故居原貌,把铁瑛故居作为红色旅游纪念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功能。
       2021年,南乐县启动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公园以南乐县大运河历史文化为依托,保持河道原有行洪排涝主功能,兼顾生态修复、城市景观等。项目总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2600万元,主要建设下沉式广场、卫河古码头复原、古遗址保护、牌坊、碑廊、雕塑、桥梁亮化工程、亲水栈道平台、健身步道等。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改善南乐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南乐县城乡融合发展。
       2023年11月30日,《濮阳市卫河保护条例》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高票批准,是河南省协同立法领域的首次创新实践成果。为了利用好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深入挖掘利用卫河文化资源,《濮阳市卫河保护条例》坚持水文化建设与依法治水实践相结合,专门设置第六章水文化传承,切实加强古河道、古堤防、古码头等水文化遗址保护,推动卫河流域优秀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传承,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
       卫水汤汤两岸边,灿烂文化数千年。我们相信,在濮阳市、南乐县的不懈努力下,这条流淌千年的古老运河(南乐段)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