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扶贫“绣花功”成为群众贴心人

发布时间:2018-08-16 16:19:16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叔,家里这两天怎么样啊?有什么困难没?”8月14日中午,叶县廉村镇后王村驻村第一书记丁国锋刚吃完饭,就来看望慰问五保户刘付合。
  后王村位于叶县东,辖3个自然村,总户数567户21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低保户98户,五保户14户,全村耕地面积2760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收入微薄。
  2015年9月,丁国锋被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中心派驻到廉村镇后王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两年来,他带着感情帮,怀着真情扶,千方百计谋发展,多措并举做实事,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入村后,为了尽快开展工作,丁国锋经常走村串户,不断深入到群众家中去,与他们拉家常。平时,他在宿舍里炒菜做饭时,就邀请村里的五保户、老党员来吃饭;他把自己的手机号印在名片的最显眼处张贴在每户贫困户门前;村民出村进城办事走亲戚,他就开着车免费接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就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丁书记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给予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都特别感激他。”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彬说。
  贫困户王秀英家中5口人,儿媳和孙女患有精神病,全靠儿子一人打工支撑,生活十分困难。丁国锋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她儿媳远赴周口市看病,半个多月的住院费丁国锋一人全掏了。出院后,医生建议继续进行药物治疗,面对每年近两万元的医药费,王秀英全家迟疑了,但丁国锋却说:“大姐,你们只管治病,医药费你们不用担心,我替你们想办法。”
  在丁国锋的帮助下,王秀英儿媳的病情得到了好转,孙子上了小学,家中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这都对亏了丁书记啊,要不是他,我们家的日子还不知道过成什么样呢!”王秀英逢人便夸。
  基础设施先行,群众不愁脱贫。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让大家有合适的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丁国锋依托派驻单位,申请资金12万元,为村里建成一座文化大舞台。逢年过节时,村民们总会组织文艺队,在文化大舞台上唱上几天戏。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丁国锋四处奔波,积极向县扶贫办争取项目,为村里新修主路两条,排间道两条,真正落实了“户户通”。“以前一下雨,出个门脚上都是泥,现在啊,下雨天都穿不上胶鞋了。”村民蒋春莲深有感触地说。
  去年,丁国锋又与村两委一起,积极向上级申请,为村里新打灌溉机井39井,确保了村里每50亩耕地都有一眼机井用于灌溉。
  “村里能有这么大变化,还是第一书记丁国锋这个头带得好,他付出了不少心血……”看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村民王万营感慨地说。
  治穷要治根,发展产业是核心。面对村里传统的种植方式,丁国锋一心想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带领大家发展辣椒产业。村里从没有发展过辣椒产业,到底行不行呢?万一赔了呢?面对村民们的顾虑,丁国锋率先流转10余亩土地,开辟了试验田种植辣椒。
  “这辣椒是裕州红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易干等特点,不愁销路,价钱还高,一年两茬,不耽误平时种粮食作物,辣椒下还能套种西瓜等作物,我觉得前景十分可观!”丁国锋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在丁国锋的辣椒种植园里,一排排辣椒树长势喜人,沉甸甸的辣椒压满枝头。为了进一步提振村民种植辣椒的信心。
  站在地里,看着满眼红灿灿的辣椒,村民王民扳着手给自己算起账来:“今年我种的小麦,一亩地就挣700多块钱,要是我也发展辣椒,一亩地就能挣3000多块,回去后啊,我也要调整种植结构,种上10亩辣椒!”
  丁国锋的辣椒试验田,不仅鼓舞了大家调整种植结构的信心,也有效带动了附近贫困户的就业。每当试验田需要进行田间管理时,贫困户总是三五结伴来这里浇水、施肥、除草。
  贫困户张玉着就尝到了甜头:“这里的活儿不重,多的时候每天都能拿上100块钱,不出门就能干上活,还能照顾老人,多好!”他高兴地说。
  在“驻村日记”中,丁国锋曾这样写道:“修通一条路,开发一片地,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这是当初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朝着这个方向他还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通讯员 艾向华 焦萌)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