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民政局:创新打造居家养老“1+2+3”模式

发布时间:2023-04-23 10:37:28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根据“七普”数据,淅川县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达到98320人,全县老龄化率达到18.5%,虽然在党和政府引领下,养老机构不断完善发展,但对于收入水平一般的家庭依然难以实现机构养老和依靠子女养老。按照国际统计,70%老年人更愿意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既经济又自由,环境既熟悉又心情舒畅,子女也能时常探望。因此,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优化服务,发挥村(社区)党建作用是淅川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重中之重。
淅川县民政局按照县委领导重要批示,试点先行,全面推广,将留守人员统筹考虑,既破解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难题,又将留守妇女剩余劳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以社区党群服务为中心,将包袱留给支部,幸福留给群众,创新淅川特有居家养老“1+2+3”模式,破解难题。
     党组织牵头,党建引领。把“党建+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党建融入中心、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结合淅川正在开展的“五星支部”建设,将敬老孝老写入村规民约,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村党组织牵头建立并督促落实党员干部定期巡访、日常探视、结对帮扶“三项制度”;“养老服务做得好不好”纳入了乡级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考核体系等日益完善。利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活动阵地,发动党员志愿者提供日常贴心服务,将之打造成一个党组织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精神驿站。
     养老服务和留守妇女就业双向需求相结合。将社区留守妇女纳入养老服务体系队伍,经过培训,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从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服务中坚力量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吸纳社会专业家政人员提供有偿服务,与社区卫生机构签定协议,定期到社区问诊复检。充分发挥部分能自理的留守老人余热形成志愿团队,深入到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庭定期交流家访,打破“空巢”老人空虚寂寞生活状态,满足心理慰藉。
     用足用活“三个助力”。一是政府助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或闲置房产,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子女助孝。发动在外务工的子女通过爱心二维码进行定向捐赠,所捐款项将用于务工人员的父母,并接受村民委员会监督。三是乡贤助善。主动联系在外乡贤,号召他们发扬敬老爱老精神,进行捐赠,所捐物资款项将用于本社区养老公共事业。
     注重智慧养老平台的运用。通过将淅川县智慧养老平台深度开发,将定位手环、居家养老床位、智慧餐厅消费、一键呼叫等智慧化设备整合到养老平台,发放一人一码,一人一卡方式,入户服务扫码和到照料中心消费扫码等功能,方便老人不会使用手机现象操作现象,对所有服务效果和服务时长通过智慧平台自动记录,对老人健康情况和医疗机构定期复检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时时关注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对餐厅收费和服务收费情况通过县管理端实时查看运营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在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助行的基础上,推出独居老人夜间陪护、老人住院陪护的“八助”服务。通过有偿服务和积分兑换、时间银行方式调动全社区及社会力量参与,并通过一系列的考评办法和制度,形成养老氛围。如,将固定的服务人员通过财政补贴加有偿收费结合方式,收取基本成本食材费用和均摊水电费方式保障基本物资长效供应,将公益志愿者通过积分兑换爱心礼品方式给予鼓励,将低龄留守老人通过“时间银行”方式换取将来免费服务等,将三类不同服务人员分类管理,社区党员与服务对象结对问效的方式督促服务质量,通过评选社区孝老之星方式,版面宣传优质服务员进行奖励。对屡次服务不达标,经培训管理依然不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实行淘汰制。
     淅川县居家养老“1+2+3”模式关键在于解决如何上门服务、政府如何引导、社区如何发挥现有资源、人员如何管理和效果跟踪、如何能长效运营,让农村低收入家庭老年人能养得起,生活质量能得到有效保障,通过试点探索,强化标准,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真正增加民生福祉为根本,实现老幼有所养,老幼有所乐,真正解放家庭劳动力安心创业,创造财富,实现经济发展共同步入小康。(王翔) 

 责任编辑: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