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券桥镇:唱响村强民富“振兴曲”
发布时间:2022-04-14 11:21:25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南阳讯(程海舟 通讯员 王炳中)农村要发展,群众要增收,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方城县券桥镇在培优乡村人才,选优支柱产业、创优特色品牌上下功夫,找出路,因地制宜、精准谋划,集中精力培育出了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可持续的种养殖产业,通过精心打造“一村一品”,让产业兴旺成为沫券桥镇乡村振兴的源动力、硬支撑。
选好“领头雁” 干部党员领着干。在2021年的“两委”换届工作中,该镇把有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能带好班子,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党员选进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把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推动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班子,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推行村支部书记“选育管用调”全链条全过程县级备案管理和“大比武”“小微权力”监督等。落实县委农村基层党建“四个一”工作机制。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各支部远程教育学习,到红色基地接受思想洗礼,组织“永远跟党走” 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等。探索推进全域党建,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在不改变现有党组织建制基础上,成立镇、村产业联合党组织,吸纳党员605名。
打造“试验田” 稳定收益看得见。该镇立足自身优势,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使大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该镇多方争取项目,投资建成投运高标准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的温室大棚80余座,加上原有的50余座,温室大棚已达到100余座。该镇充分利用各自条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探索发展了“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温室大棚+林果采摘”、““温室大棚+羊肚菌种植”等几种模式试验田并鼓励广大村民承包经营。三间房村14座高标准温室果蔬大棚,该村村民韩长权一个人承包了6座大棚发展羊肚菌,他说:“羊肚菌的时间很短,一般都是11月份下种,到来年的三月份基本上收完,收完之后种西瓜,收完西瓜再考虑种一季蔬菜,一年三季。我这6个棚是本着100万元的目标去的。”韩长权只是依靠温室大棚致富的典型之一,“大棚经济”不仅是种植户的致富窗口,还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村民在大棚内进行采摘、分拣、包装等简单工作,一年也有近万元收入,三间房村64岁的村民赵燕和村里的几个姐妹也承包了几座大棚搞务工,一年下来不菲的务工收入让她感到很满足。她说:“大棚基地一开始我就在这儿干,我们四个人承包了6个棚,全部种的圣女果。工资是按天开的,一天60元。村里有了这个产业以后,家里一年增加两万多块钱的收入,可行!”
努力“创品牌” 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在打造特色产业上,券桥镇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同时,要求各村结合资源禀赋,选准主打产业、产品,通过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券桥村温室大棚和大田蔬菜基地、冯洼村蔬菜瓜果基地、三间房村温室蔬菜基地等,实现多模式发展、提质增效稳定增收,从“会”种菜转向“慧”种菜,保障“菜篮子”安全;在马岗村、河沿村、十二里河村大力发展“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在袁庄村发展油桃、晚秋黄梨产业;在券新村发展“美国红提”提子产业;在龙王庙村发展冬桃产业。
此外,该镇去年以来探索推广的羊肚菌产业到2022年实现了大发展。
选好“领头雁” 干部党员领着干。在2021年的“两委”换届工作中,该镇把有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能带好班子,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党员选进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把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推动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班子,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推行村支部书记“选育管用调”全链条全过程县级备案管理和“大比武”“小微权力”监督等。落实县委农村基层党建“四个一”工作机制。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各支部远程教育学习,到红色基地接受思想洗礼,组织“永远跟党走” 党史知识竞赛活动等。探索推进全域党建,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在不改变现有党组织建制基础上,成立镇、村产业联合党组织,吸纳党员605名。
打造“试验田” 稳定收益看得见。该镇立足自身优势,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使大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该镇多方争取项目,投资建成投运高标准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的温室大棚80余座,加上原有的50余座,温室大棚已达到100余座。该镇充分利用各自条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探索发展了“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温室大棚+林果采摘”、““温室大棚+羊肚菌种植”等几种模式试验田并鼓励广大村民承包经营。三间房村14座高标准温室果蔬大棚,该村村民韩长权一个人承包了6座大棚发展羊肚菌,他说:“羊肚菌的时间很短,一般都是11月份下种,到来年的三月份基本上收完,收完之后种西瓜,收完西瓜再考虑种一季蔬菜,一年三季。我这6个棚是本着100万元的目标去的。”韩长权只是依靠温室大棚致富的典型之一,“大棚经济”不仅是种植户的致富窗口,还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村民在大棚内进行采摘、分拣、包装等简单工作,一年也有近万元收入,三间房村64岁的村民赵燕和村里的几个姐妹也承包了几座大棚搞务工,一年下来不菲的务工收入让她感到很满足。她说:“大棚基地一开始我就在这儿干,我们四个人承包了6个棚,全部种的圣女果。工资是按天开的,一天60元。村里有了这个产业以后,家里一年增加两万多块钱的收入,可行!”
努力“创品牌” 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在打造特色产业上,券桥镇在突出抓好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同时,要求各村结合资源禀赋,选准主打产业、产品,通过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券桥村温室大棚和大田蔬菜基地、冯洼村蔬菜瓜果基地、三间房村温室蔬菜基地等,实现多模式发展、提质增效稳定增收,从“会”种菜转向“慧”种菜,保障“菜篮子”安全;在马岗村、河沿村、十二里河村大力发展“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在袁庄村发展油桃、晚秋黄梨产业;在券新村发展“美国红提”提子产业;在龙王庙村发展冬桃产业。
此外,该镇去年以来探索推广的羊肚菌产业到2022年实现了大发展。
(责任编辑:程海舟)
(投稿邮箱:139377305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