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券桥镇:“三化”促“三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2-22 11:36:44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南阳讯(程海舟 通讯员 王炳中)近年来,方城县券桥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始终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发展适宜券桥发展优质高效的弱中筋小麦,品质和单产不断提升;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突出选用高产稳产、耐密抗倒、熟期适中、多抗广适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玉米品种,突出抓好玉米密度、整齐度、结实度、成熟度等“四度”的落实,2021年,全镇粮食生产实现“18连丰”。立足产业富民,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稳定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推广花生生产新技术,提高花生单产,改善花生品质;依托农业光荣合作社,大力发展小辣椒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落户、发展;围绕券马路和方社快速通道“一横一纵”两条道路和镇区“一个中心”,发展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露天蔬菜种植、小辣椒种植、葡萄、草莓、林果等观光采摘农业,并依托本草艾等3家艾制品加工企业,实施“订单农业”。
农村社区化,村庄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完善。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因村制宜,点面结合、示范带动,坚持从产业发展、基础配套、风貌改造、长效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整出了道洁路净、环境优美,治出了村美人和、文明向上。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顽疾“清零”行动,全镇104个自然村实现清零62个,占比60%,投资345万元,对豫01线两侧路肩培土18公里;拆除建筑物、构筑物232处,取缔公路两侧占道经营116处,路域环境治理工作位居全县前列。
农民市民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近年来,券桥镇党委、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覆盖了交通出行、生产灌溉、群众饮水安全等多个方面。新建道路59.9公里,新修排间道755条,全镇各村90%以上的排间道实现了硬化,同时新建十二里河-马庄等5座桥梁,新增太阳能路灯1000余盏,开通了(二郎庙镇)高岗-券桥-南阳等公交班车,村民日常出行的安全和便利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实施危房改造1208户,实施“七改一增”539户。拆除农村废旧闲置危房500余户,实现了全镇“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在15个行政村通自来水基础上,实施22个村安全饮水集中供水工程,建供水站4个,集中供水点261个,实现了全镇安全饮水有保障。教育投入5000万余元,新一小、新一初中相继投用,尤其是对镇一初中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教书育人环境不断改善。
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始终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发展适宜券桥发展优质高效的弱中筋小麦,品质和单产不断提升;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突出选用高产稳产、耐密抗倒、熟期适中、多抗广适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玉米品种,突出抓好玉米密度、整齐度、结实度、成熟度等“四度”的落实,2021年,全镇粮食生产实现“18连丰”。立足产业富民,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稳定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推广花生生产新技术,提高花生单产,改善花生品质;依托农业光荣合作社,大力发展小辣椒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落户、发展;围绕券马路和方社快速通道“一横一纵”两条道路和镇区“一个中心”,发展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露天蔬菜种植、小辣椒种植、葡萄、草莓、林果等观光采摘农业,并依托本草艾等3家艾制品加工企业,实施“订单农业”。
农村社区化,村庄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完善。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因村制宜,点面结合、示范带动,坚持从产业发展、基础配套、风貌改造、长效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整出了道洁路净、环境优美,治出了村美人和、文明向上。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顽疾“清零”行动,全镇104个自然村实现清零62个,占比60%,投资345万元,对豫01线两侧路肩培土18公里;拆除建筑物、构筑物232处,取缔公路两侧占道经营116处,路域环境治理工作位居全县前列。
农民市民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近年来,券桥镇党委、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覆盖了交通出行、生产灌溉、群众饮水安全等多个方面。新建道路59.9公里,新修排间道755条,全镇各村90%以上的排间道实现了硬化,同时新建十二里河-马庄等5座桥梁,新增太阳能路灯1000余盏,开通了(二郎庙镇)高岗-券桥-南阳等公交班车,村民日常出行的安全和便利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实施危房改造1208户,实施“七改一增”539户。拆除农村废旧闲置危房500余户,实现了全镇“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在15个行政村通自来水基础上,实施22个村安全饮水集中供水工程,建供水站4个,集中供水点261个,实现了全镇安全饮水有保障。教育投入5000万余元,新一小、新一初中相继投用,尤其是对镇一初中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教书育人环境不断改善。
(责任编辑:程海舟)
(投稿邮箱:139377305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