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黑龙镇党委书记朱星兵 让黑土地蒸腾脱贫希望
发布时间:2018-12-05 16:47:35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孙喜增 丰兴汉)脱贫攻坚号角铮鸣,攻城拔寨步履铿锵。时下,在唐河县黑龙镇,这片曾是“三山三岗四分田,黑土薄地温饱线”的贫瘠之地,正孕育山水美、产业美、城乡美、和谐美的发展基因,蒸腾着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色希望。
希望照进现实,奋斗诠释忠诚。来自黑龙镇的成绩单显示:三年来顺利完成231户835人稳定脱贫;201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乡镇”;2016、2017连续两年获得唐河县脱贫攻坚工作一等奖;全县2018年度乡镇脱贫成效考核连续三季度排名第一;顺利通过今年上半年省脱贫攻坚核查;今年6月,因脱贫成效凸显,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决战决胜,底气何来?靠党建引领,靠党政合力,靠尽锐出战。”黑龙镇党委书记朱星兵说。作为脱贫攻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朱星兵先后被南阳市委授予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被南阳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优秀乡镇党政正职”,他的“牵住党建牛鼻子、倾情倾力助脱贫”理念持续释放着“温情效应”。
党建+扶贫: “一盘棋” 扛牢主体责任
黑龙镇辖27个村(社区),6.1万人,有2个贫困村,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499户1263人,现已脱贫摘帽97户326人,贫困发生率1.73%。对于大多数深贫地区乡镇来讲,也许黑龙镇的贫困基数不是最大的,但是对于脱贫攻坚这个统揽全局工作、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而言,使命和责任是同等的,来不得一丝懈怠。对此,朱星兵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
由此,他提出了“三个贯彻始终”: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做到脱贫攻坚“主战场”落在哪里,党建工作“正能量”就释放到哪里;始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工作优势。
这三个贯彻始终为脱贫攻坚夯实了“党建基石”,产生了“联动效应”
“指挥部”以上率下。靠大员上前,以上率下,党建“主业”与扶贫“主责”“一盘棋”,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由镇党委书记挂帅,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交叉任职,成立7个工作专班,选拔镇领导班子及16名得力中层站所长担任27个村(社区)脱贫责任组长,220名镇县干部全部分包到村、组、户,共赴脱贫第一线。
“桥头堡”越筑越牢。趟开脱贫路,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今年“两委”换届中,全镇27个村(社区)选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6人,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6.7岁,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组织了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大比武,激发了创业热情。
“涣散村”逆袭反超。对3个软弱涣散村集中整治,建立“1+3”帮扶责任机制,派驻了第一书记,因村施策,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漏一村、不掉一人。年初被定为软弱涣散的王楼村,经过整顿提高,该村党建、扶贫等各项工作,现在均走在了全镇前列,在上半年镇支部书记大比武中,夺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试金石”披沙淘金。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 通过扎实开展“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名党员一个标杆”活动,脱贫攻坚主战场成了检验扶贫干部的“试金石”。昔日信访多、工作落后的湖西村,在去年脱贫档卡资料整改关键时期,支部书记赵敏阁父亲去世,可他一天假也没请,默默含泪坚守一线。麦收期间,他帮助6户贫困户收割小麦35亩,自家的10余亩小麦全部交给了妻子一人。在春季提升行动中,5名支部书记及2名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因连续昼夜奋战累倒岗位,但这些同志到医院稍作治疗,就毅然回到岗位上。全镇651名在家无职党员全部认领、分包贫困户,承担任务,全程参与扶贫工作。
谋事+干事:“多面手”冲锋脱贫前线
谋事不易干事难,这是基层工作的特质。在脱贫攻坚上,朱星兵不是“甩手掌柜”,而是一个“有身份”的党委书记,这些身份就是工作扮演中的“多重角色”。
脱贫摘帽“引路人”。三年间,朱星兵踏遍了全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访遍了全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头分包了3个村委3户贫困家庭。走访调研的直接成果就是牵头出台了黑龙镇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7-2020黑龙镇脱贫攻坚规划,产业、教育、医疗救助等“五个一批”脱贫攻坚作战方案及相关文件,建立了精准扶贫规划执行制度,审定了黑龙镇镇村脱贫攻坚作战图,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挂图作战,挂牌督战。
乡村振兴“开路人”。朱星兵带领全镇党员干部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了“产业就业双推进、扶贫脱贫两提速”。投资400万元建成2个镇级扶贫产业园,占地120余亩,进驻馨祥宇粮油公司等4家企业,安置贫困户就业80余人;建成6个镇级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引领27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00余户,实现贫困户参加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全覆盖;创新推行“公司+支部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在24个村成立党支部扶贫车间,全镇已有160余名贫困户在支部扶贫车间就业,月收入达1500余元。全镇278户415人有劳动力或部分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业;对396户实施到户增收项目,金融小额贷款230户1150万元,户均预期收益达4500元以上。
项目支撑“筑路人”。脱贫攻坚既要内部挖潜,自力更生;又要引进项目,借梯上楼。朱星兵不知道跑了多少单位,申请协调了多少项目,为脱贫攻坚蓄力筑路
民生+民利:“鱼水情”折射民本情怀
“朱书记来了,快到家里坐坐!”朱星兵只要踏进赵庄贫困村,群众都像自家人一样热情招呼。
“谁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真心念谁的好!”对此,朱星兵深有体会。这就是镇村两级党组织深入推进整村推进项目和群众结下的“鱼水深情”。
这个昔日姑娘争相外嫁、小伙子很难娶妻的山村,如今变成了“香饽饽”,春节前后全村娶进新媳妇8家,面对家乡的变化,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表示想回乡发展。赵庄村整村推进项目先后投入资金600余万元,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基础建设,现在已呈现出碧水如镜,亭台相连,绿色满眼,阡陌互通,景色如画的和美景象。
如今,贫困村赵朗庄整村推进项目正加紧建设,由镇党委一名班子成员带队,专班跟踪服务,即将完成任务。在“七改四有一树”活动中,99户脱贫户户均投入6000元,去年底已全部改造到位;其他397贫困户,已全部改造完成,贫困户户容户貌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黑龙镇,持续不断的“政策红利”仍在“温情释放”。在教育上,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226人,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位,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在卫生医疗上,贫困户办理慢性病卡,应办尽办,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设立了“绿色通道”,免收住院押金、住院先诊疗后付费200人次,签约家庭医生36人,累计为贫困户体检、义诊870余人次。同时,发挥金融杠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24个金融服务站,办理扶贫粮仓小额贷款60户,发放贷款300万元;办理小额贴息贷款195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去年至今每户分红不低于4500元。
得到+失去:“亲情账”揭示内心境界
朱星兵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虽然职务不高,但却是基层干部群众的领头雁。
“工作和家庭,是不平衡的天平。”对家人而言,他又是主心骨,朱星兵说,“亲情账只能糊涂算,群众和家人都是裁判,最终家里保留发言权,还是群众说了算!”
为此,他坚持“二线到一线,一线到火线,不分一二线,全员上前线”, 心系群众、夙夜在公,和全镇党员干部一起全身心地扑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三年来,他几乎没过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节假日;80岁老母亲重病住院,他没有全程陪同;女儿上大三了,他也从未去送过看过……
对家人的“无情”,映衬出了对群众的“深情”。
三官庙村贫困户张占胜家,原有5间瓦房,破旧不堪,生活不便,朱星兵帮助其开拓思路,通过置换方式,搬迁进了上下4间的楼房,并帮助其发展养羊20只,安置张占胜在镇上企业就了业,给其爱人办理了公益性岗位,今年能稳定脱贫。
朱星兵主动与贫困群众结穷亲,经常带领家属看望朱庄村委五保贫困户赵保旺老人,与其拉家常、问冷暖,送衣送被,关怀备至,让赵保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西张庄贫困户赵进有,常年有病,2017年他帮助落实政策,解决其医疗费1.5万元。在赵进有病故后,朱星兵亲自帮其家庭妥善处理后事,给其爱人办理了公益性岗位,发展到户增收养羊项目,女儿也享受各项教育补贴,并协调爱心企业对其捐赠助学,如今该户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一声声民生期待,一场场脱贫大考,正检验着基层扶贫干部的忠诚和担当。对朱星兵来说,依然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充满信心和期待!
(责任编辑:杨飞)
希望照进现实,奋斗诠释忠诚。来自黑龙镇的成绩单显示:三年来顺利完成231户835人稳定脱贫;201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乡镇”;2016、2017连续两年获得唐河县脱贫攻坚工作一等奖;全县2018年度乡镇脱贫成效考核连续三季度排名第一;顺利通过今年上半年省脱贫攻坚核查;今年6月,因脱贫成效凸显,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决战决胜,底气何来?靠党建引领,靠党政合力,靠尽锐出战。”黑龙镇党委书记朱星兵说。作为脱贫攻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朱星兵先后被南阳市委授予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被南阳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优秀乡镇党政正职”,他的“牵住党建牛鼻子、倾情倾力助脱贫”理念持续释放着“温情效应”。
党建+扶贫: “一盘棋” 扛牢主体责任
黑龙镇辖27个村(社区),6.1万人,有2个贫困村,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499户1263人,现已脱贫摘帽97户326人,贫困发生率1.73%。对于大多数深贫地区乡镇来讲,也许黑龙镇的贫困基数不是最大的,但是对于脱贫攻坚这个统揽全局工作、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而言,使命和责任是同等的,来不得一丝懈怠。对此,朱星兵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
由此,他提出了“三个贯彻始终”: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做到脱贫攻坚“主战场”落在哪里,党建工作“正能量”就释放到哪里;始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工作优势。
这三个贯彻始终为脱贫攻坚夯实了“党建基石”,产生了“联动效应”
“指挥部”以上率下。靠大员上前,以上率下,党建“主业”与扶贫“主责”“一盘棋”,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由镇党委书记挂帅,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交叉任职,成立7个工作专班,选拔镇领导班子及16名得力中层站所长担任27个村(社区)脱贫责任组长,220名镇县干部全部分包到村、组、户,共赴脱贫第一线。
“桥头堡”越筑越牢。趟开脱贫路,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今年“两委”换届中,全镇27个村(社区)选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6人,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6.7岁,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组织了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大比武,激发了创业热情。
“涣散村”逆袭反超。对3个软弱涣散村集中整治,建立“1+3”帮扶责任机制,派驻了第一书记,因村施策,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漏一村、不掉一人。年初被定为软弱涣散的王楼村,经过整顿提高,该村党建、扶贫等各项工作,现在均走在了全镇前列,在上半年镇支部书记大比武中,夺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试金石”披沙淘金。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 通过扎实开展“一个支部一面旗帜,一名党员一个标杆”活动,脱贫攻坚主战场成了检验扶贫干部的“试金石”。昔日信访多、工作落后的湖西村,在去年脱贫档卡资料整改关键时期,支部书记赵敏阁父亲去世,可他一天假也没请,默默含泪坚守一线。麦收期间,他帮助6户贫困户收割小麦35亩,自家的10余亩小麦全部交给了妻子一人。在春季提升行动中,5名支部书记及2名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因连续昼夜奋战累倒岗位,但这些同志到医院稍作治疗,就毅然回到岗位上。全镇651名在家无职党员全部认领、分包贫困户,承担任务,全程参与扶贫工作。
谋事+干事:“多面手”冲锋脱贫前线
谋事不易干事难,这是基层工作的特质。在脱贫攻坚上,朱星兵不是“甩手掌柜”,而是一个“有身份”的党委书记,这些身份就是工作扮演中的“多重角色”。
脱贫摘帽“引路人”。三年间,朱星兵踏遍了全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访遍了全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头分包了3个村委3户贫困家庭。走访调研的直接成果就是牵头出台了黑龙镇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7-2020黑龙镇脱贫攻坚规划,产业、教育、医疗救助等“五个一批”脱贫攻坚作战方案及相关文件,建立了精准扶贫规划执行制度,审定了黑龙镇镇村脱贫攻坚作战图,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挂图作战,挂牌督战。
乡村振兴“开路人”。朱星兵带领全镇党员干部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了“产业就业双推进、扶贫脱贫两提速”。投资400万元建成2个镇级扶贫产业园,占地120余亩,进驻馨祥宇粮油公司等4家企业,安置贫困户就业80余人;建成6个镇级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引领27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00余户,实现贫困户参加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全覆盖;创新推行“公司+支部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在24个村成立党支部扶贫车间,全镇已有160余名贫困户在支部扶贫车间就业,月收入达1500余元。全镇278户415人有劳动力或部分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业;对396户实施到户增收项目,金融小额贷款230户1150万元,户均预期收益达4500元以上。
项目支撑“筑路人”。脱贫攻坚既要内部挖潜,自力更生;又要引进项目,借梯上楼。朱星兵不知道跑了多少单位,申请协调了多少项目,为脱贫攻坚蓄力筑路
民生+民利:“鱼水情”折射民本情怀
“朱书记来了,快到家里坐坐!”朱星兵只要踏进赵庄贫困村,群众都像自家人一样热情招呼。
“谁真心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真心念谁的好!”对此,朱星兵深有体会。这就是镇村两级党组织深入推进整村推进项目和群众结下的“鱼水深情”。
这个昔日姑娘争相外嫁、小伙子很难娶妻的山村,如今变成了“香饽饽”,春节前后全村娶进新媳妇8家,面对家乡的变化,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表示想回乡发展。赵庄村整村推进项目先后投入资金600余万元,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基础建设,现在已呈现出碧水如镜,亭台相连,绿色满眼,阡陌互通,景色如画的和美景象。
如今,贫困村赵朗庄整村推进项目正加紧建设,由镇党委一名班子成员带队,专班跟踪服务,即将完成任务。在“七改四有一树”活动中,99户脱贫户户均投入6000元,去年底已全部改造到位;其他397贫困户,已全部改造完成,贫困户户容户貌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黑龙镇,持续不断的“政策红利”仍在“温情释放”。在教育上,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226人,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位,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在卫生医疗上,贫困户办理慢性病卡,应办尽办,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设立了“绿色通道”,免收住院押金、住院先诊疗后付费200人次,签约家庭医生36人,累计为贫困户体检、义诊870余人次。同时,发挥金融杠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立24个金融服务站,办理扶贫粮仓小额贷款60户,发放贷款300万元;办理小额贴息贷款195户,全部入股合作社,去年至今每户分红不低于4500元。
得到+失去:“亲情账”揭示内心境界
朱星兵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虽然职务不高,但却是基层干部群众的领头雁。
“工作和家庭,是不平衡的天平。”对家人而言,他又是主心骨,朱星兵说,“亲情账只能糊涂算,群众和家人都是裁判,最终家里保留发言权,还是群众说了算!”
为此,他坚持“二线到一线,一线到火线,不分一二线,全员上前线”, 心系群众、夙夜在公,和全镇党员干部一起全身心地扑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三年来,他几乎没过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节假日;80岁老母亲重病住院,他没有全程陪同;女儿上大三了,他也从未去送过看过……
对家人的“无情”,映衬出了对群众的“深情”。
三官庙村贫困户张占胜家,原有5间瓦房,破旧不堪,生活不便,朱星兵帮助其开拓思路,通过置换方式,搬迁进了上下4间的楼房,并帮助其发展养羊20只,安置张占胜在镇上企业就了业,给其爱人办理了公益性岗位,今年能稳定脱贫。
朱星兵主动与贫困群众结穷亲,经常带领家属看望朱庄村委五保贫困户赵保旺老人,与其拉家常、问冷暖,送衣送被,关怀备至,让赵保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西张庄贫困户赵进有,常年有病,2017年他帮助落实政策,解决其医疗费1.5万元。在赵进有病故后,朱星兵亲自帮其家庭妥善处理后事,给其爱人办理了公益性岗位,发展到户增收养羊项目,女儿也享受各项教育补贴,并协调爱心企业对其捐赠助学,如今该户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一声声民生期待,一场场脱贫大考,正检验着基层扶贫干部的忠诚和担当。对朱星兵来说,依然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充满信心和期待!
(责任编辑: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