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内乡观摩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8-10-16 15:09:30 来源:内乡县委宣传部

  时序金秋,内乡出彩。今日(10月15日)的菊乡欣襄盛举,再收硕果。
  今天,由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5部委,山西、河南、四川、贵州、陕西5省等组成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南阳调研组深入内乡观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副省长武国定,市长霍好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景劲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县长杨曙光等领导陪同观摩。


  此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会议代表由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各省相关负责人、三区三州约100余人参加。会前观摩活动共分为3个调研组(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于今日同步进行。
  观摩组首先深入马山口镇幸福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别墅”式样的小院,白墙黛瓦,蔚成一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铺地;


  一面面镶嵌着“三带五联奔小康”等元素的文化墙夺人眼目,清新扑面;一盏盏现代气息的太阳能路灯巍然矗立,点亮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放眼逡巡,一幅美轮美奂的美丽乡村画卷延展开来,迁入新居的山乡百姓正在畅享幸福的新生活……
  在幸福社区广场上,李长江详细介绍了内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近年来,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该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工作目标。坚持抓产业和就业,解决发展问题。在产业方面,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另一方面,抓资产收益,按照5+模式,积极推进养殖、光伏两个资产收益全覆盖,使全县贫困户连续十年每年收入不低于6200元,止目前,已发放1.53亿元。眼下,全县共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150户6875人,在44个搬迁点发展香菇、烟叶、特色林果业,使搬迁户能长期就业、增收。


  在转移就业方面,通过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使贫困户可以家门口务工,兼顾庄稼老小。与此同时,内乡县还结合五新要求,创新实施了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创新了七个一的工作目标,搬迁点有一个服务组织,有1到3名服务人员、至少有一个就业门路,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有一些简易的生活设施、有一个小浴池、有一个小菜园。真正使搬迁户生活好,幸福指数高,获得感强。
  马山口镇镇长樊红涛就幸福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幸福小区规划安置100户255人,已全部搬迁入住。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广场、洗浴中心、小菜园和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
  壮大资产收益,通过“党委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5+”产业扶贫模式,实现养殖资产收益和光伏扶贫全覆盖,确保贫困户实现每年不低于6200元的资产收益。
  开展技能培训,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对搬迁户进行种养殖、电商、家政、技工等专业技能培训,现已开展各项培训6期,培训人次138人,实现自身发展就业13人。
  建设扶贫车间,在安置社区建设永骏礼品包装公司车间提供20个就业岗位,吸纳搬迁户9人就业;切纸车间提供41个就业岗位,吸纳搬迁户15人就业,每户每月可增收1200元以上。
  加强社区管理,成立了村支书为主任的管委会,专人负责安置点卫生监督和基础设施管护;聘请3名搬迁户为卫生保洁员、治安员,实现全天保洁;开展“三带五联”活动,激发搬迁户内生动力。


  观摩组在听取汇报和观看了内乡县“1+6+N”扶贫大格局展板后,来到部分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见证”易地搬迁户的“新生活”。
  内乡县易地搬迁的创新举措引起观摩组成员的热切关注,他们不时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忍不住纷纷拿出手机对搬迁信息卡、展板等进行拍照。这还不算为止,不少的省内外领导还对照搬迁信息卡和帮扶责任卡中的细节,驻足交谈并刨根问底要“了解个明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住在小区里的贫困户樊有志在讲起以上这句话时激动的泪湿眼眶。在观摩组领导走到他家门口时,他热情的迎了上来,指着墙上的易地搬迁信息卡向大家说,“你们看,这是我原来的老房子,我是从11公里外的唐河村搬过来的,这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副省长武国定在认真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后,饶有兴趣地用手机定格了他家的扶贫明白卡。
  观摩组一行又走进社区的励志堂、爱心超市、服务中心、洗浴中心、扶贫车间等地实地察看小区里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走进小区里的仙鹤纸业扶贫车间,机声隆隆,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切纸、包装等工序,处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景象。当得知该县在扶贫工作中依托龙头企业仙鹤纸业,大力实施“扶贫就业车间下沉工程”,把车间基地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实现了贫困户家门口务工和顾家两不误时,大家啧啧称赞。


  今天的观摩共有两处。离别马山口镇后,观摩组又一路驱车沿着乡间公路赶往七里坪乡的思源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
  雨洗清秋,天高气爽,今日的内乡山乡处处蒸腾着祥和的气息。思源社区,正在发散着一缕缕清新、瑞祥的气息,又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进入观摩组领导的视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走进思源社区,扑入眼帘的一句句励志标语催人奋进。
  “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空气新,垃圾入箱环境美,乡村美好万事兴。”是七里坪乡思源社区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该安置点位于七里坪乡集镇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紧邻旅游环线,距境内宝天曼峡谷漂流、天心洞、七星潭景区不超过10公里,规划安置98户344人,已全部搬迁入住。配套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书屋、励志讲坛、公共洗浴中心、小菜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户提供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强化社区管理,通过用心、用力、用情的服务,触动贫困户的内心思想,让他们学会感恩新时代,以搬进新家园、住进新房子为新的起点,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新的作为。产业配套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托区位优势,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建立切纸车间,解决贫困户20余人就业,年人均收入近18000元。
  发展花卉种植,为10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5000元;壮大优势产业,全乡共种植食用菌500余万袋、中药材1000余亩,其中贫困户种植42万袋,中药材120余亩,带动20余搬迁户创业就业,年收入增加10000元;设立公益岗位,已招收搬迁户5人,负责社区日常管理工作;推进旅游扶贫,全乡各景区共雇用当地群众30人,其中贫困户18人,搬迁户5人,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
  “思源社区取自‘饮水思源’,寓意贫困户致富不忘本,懂得感恩。”七里坪乡党委书记石天军向观摩组介绍思源社区的由来,贫困户们搬到新社区后,国家的扶贫政策和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触,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报党恩。


  一年菜半年粮,有菜有粮不慌张。观摩组一行在实地察看了思源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后,饶有兴致的走进了幸福小菜园和花卉苗木产业基地。
  李怀中、张清仓、任俊照、徐红伟、陈建坤……只见一个个标注有贫困户姓名的菜园子里,空心菜、小白菜、包包菜等一块块小小“自留地”被打理的井井有条,长势喜人,一派生机盎然。


  为增加贫困户收入,社区充分利用紧靠宝天曼景区资源优势,围绕集镇周边,辐射旅游沿线,种植高杆月季,风景苗木培育,由社会资本投资,采用土地流转+农民转型+精准扶贫的模式,建立月季观光园和苗木培训基地,解决了周边后坪、张洼、青山、马尾4个村的贫困户就业100余人,日收入60-100元左右。
  通过观摩,观摩组一行对内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所取得的卓越成效颔首称赞,并给予高度肯定。特别是规划合理的搬迁小区,整齐美观的房屋、功能完善的服务设施、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给观摩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县领导刘玉斌、任永亮、李霞、许晓燕、田云章、谷晔、宋兴哲、李建文、张勇、付栓柱、朱文华、周中才、王宜显等在家的县处级领导,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公安局局长崔宏伟也参加了观摩活动。(樊翠华 庞磊 王倩)
  链接:
  易地扶贫搬迁:内乡的“后半篇”文章更出彩
  扶贫产业是解决搬迁群众“能发展、可致富”的主要途径,更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内乡县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一”专项工程在搬迁安置社区应不少于一个扶贫增收产业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5+”产业模式。一是实施“养殖、光伏”全覆盖,成立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和聚能光伏发电公司,确保贫困户实现每年不低于6200元的资产收益。二是实施社区扶贫车间全覆盖。依托县内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所有搬迁社区的扶贫车间,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建成21个集中安置区光伏小电站;建设搬迁点扶贫车间27个,实现搬迁人口就业339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培训搬迁人员875人,实现就业447人。三是各类种植养殖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建成烟叶、油桃、黑李、香菇、杏孢菇、养牛、养羊等特色产业项目52个受益贫困户1573人,搬迁户积极参与生产、加工,经济效益可观,进一步加快了脱贫步伐。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
  一是开展“三带五联”帮扶活动。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广泛开展“三带五联奔小康”活动,联户组长及成员之间,充分在农忙之余和茶余饭后、串门走动,沟通谈心,从点滴着眼,解决搬迁贫困户的一个个具体困难。二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针对搬迁户的所需所盼,县人事劳动、农业等部门制定专门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个别“吃小灶”等措施,使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是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主要通过建立管理机构,设立政府公益性岗位,吸纳有责任心、乐于奉献的搬迁群众,参与社区的卫生保洁、夜间巡逻、公共设施维护、集体活动召集等工作,既达到提高搬迁群众自行管理社区的能力,又使搬迁户获得稳定的劳动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五新”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三五”期间,县、乡政府通过扶贫惠民政策的大力宣传和落实,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搬迁群众的思想,唤醒了他们的感恩意识,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强力实施搬迁安居工程,2150户6875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气洋洋、高高兴兴住进了“新房子”,实现了住房安全;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提振了“精、气、神”;建设扶贫车间,引导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五有”建设,吸引搬迁群众自发参与社区管理,形成人人“爱护社区,服务社区”的新风尚,齐心协力营建美好“新家园”。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