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6+N”产业扶贫增强造血机能

发布时间:2018-05-24 10:54:25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讯:(孙喜增 廖涛 王雪 任洪辉)“小满”这几天,南召县留山镇石岭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尚兴山开始忙碌地在山坡上收获柞蚕茧,蚕茧陆续销售给南召县裕达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春季他放养5斤蚕籽,风调雨顺好年景,五月底柞蚕结茧下坡,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测算,预计这一季能收入18000元。“我这一家全靠养蚕维持生计,这几年来一直养蚕,从最初的2斤蚕籽到去年的5斤蚕籽,这两年毛收入10000元以上。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要不是县里扶持养蚕,我这一家子能愁死人。”提起放养柞蚕,尚兴山激动地说。
       尚兴山早些年患有高血压,前年又出现脑梗塞,无法外出务工,妻子听力残疾,耳朵失聪,三个子女在读大学、高中和小学,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几年,南召县实行产业扶贫,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及时雨”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县裕达蚕业农民合作社动员他入社成为会员,免费给他提供优质蚕籽,提供技术指导,提供伐坡机械,提供驱鸟液、灭虫药,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蚕茧,让他消除后顾之忧,养蚕积极性高涨,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曙光。
       同样,背负沉重家庭责任、依稀看到脱贫曙光的,还有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洪其顺,与尚兴山家境基本相同,洪其顺爱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慢性病,糖尿病综合征引发双目失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今年春季他在裕达蚕业合作社的动员下,在300亩的柞坡放养8斤蚕籽,除去蚕籽、雇佣零工等生产成本,今年净收入3.5万元。
       南召县多山,山上长满柞树。该县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柞坡122万亩,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产量占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美誉。“我们把柞蚕放养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采取政策倾斜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示范基地促动,养殖大户拉动等措施,建成连片放养柞蚕生产基地30万亩,全县从事柞蚕养殖的行政村有262个,重点蚕业示范村10个,放养农户1680户,蚕农户均年收入30000元。在柞蚕制种、野外放养、务工就业等环节累计带动贫困农户2240户。”在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万亩柞蚕扶贫产业基地里,南召县蚕业局长程兴华如数家珍的说。
       南召柞蚕是放养在山坡、丘陵的柞树上,春蚕吃柞叶,喝露水,结茧在柞树上。群众中流传着“种地吃饭,养蚕花钱”的农谚,养殖柞蚕成为山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南召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55户养蚕,放养蚕籽610斤,预计产茧18万斤,经济效益45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0元,占其家庭收入约六成以上。留山镇石岭湾村“老蚕倌”王永山给记者算一笔账:“金色的蚕宝宝可是俺家脱贫致富的宝贝啊。柞蚕放养清明节上山,端午节下山,放养时间不足两月。一斤蚕种成本500元,平常年景收获400斤蚕茧,蚕茧最高卖到1斤30元,养一斤蚕种刨除成本净落1万元!”
       柞蚕生产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最好的短平快项目,不占用耕地、不使用农药,属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为扩大产业规模,2017年南召县委、县政府专门拿出资金对柞蚕原种、蚕种繁育以及伐坡技术进行补贴,开展普惠式的产业发展保险,蚕农每斤蚕种遇到天灾颗粒无收,最高赔付额达到3000元。由此,南召县诞生了全国第一例柞蚕保单。重点贫困村小店乡柏林村自古以来有养蚕传统习惯,被确定为县养蚕专业村和河南天蚕生物科技公司生产基地后,村里成立了柏林村蚕业合作社,大规模流转蚕坡,集中连片放养。这两年,全村每年制蚕种200多斤,村里年轻人都纷纷回流返乡养蚕致富。
       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在调研中发现,产业扶贫之难在于产业与农户之间的“断链”,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胆量,自我发展能力弱,是摆在贫困户面前的共同障碍。只有破解贫困群众“进不去”的问题,让贫困群众真正融入产业发展大循环,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多重覆盖、多元增收,多个产业收益叠加脱贫才有支撑。
       南召县创新实施“6+N”产业扶贫模式,6即围绕食用菌、苗木花卉、中药材、柞蚕、艾草、酵素等6大优势产业,一个产业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县财政投入3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分别由一名县处级领导牵头,成立产业发展专班,组织县直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实施。“N”即围绕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众多新兴产业,多点开花,全面发力。2018年南召县计划建设20个村级光伏电站和10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经测算2017年、2018年所有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后可覆盖11000余贫困户。
       按照“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原则,南召县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挺进产业链、融入产业链、富在产业链,形成“深度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依托8个乡镇传统种植食用菌优势,县里投资800万元,建立389个标准化香菇大棚,10个规模化烘干、分拣分级车间,配套建设8个50吨以上的冷链仓储,打造15个智能标准化香菇种植示范基地,预计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以锦天园林、紫金园林、南阳圣荣、德仓园林、锦宇园林、丹霞园林、万景园林等“十园”为依托,南召县通过土地流转、农户种植、合作经营、基地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发展以玉兰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这一产业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
       依托“6+N”产业扶贫模式,南召县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支持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华扬龙生集团),发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加工、旅游、茧丝毯、矿产建材等十大特色产业,培育100个左右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1000个特色农户,带动10000户左右的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艾草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南召县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出艾草优良品质。县里对种植艾草的贫困户每亩给予300元补助,调动群众规模化种植艾草积极性,种植艾草不需打药、施肥,产出的艾叶绿色无公害。一年可采割三茬,亩产艾叶1.5吨、年收入3000多元。据统计,南召县通过5家艾草加工企业、2家艾草种植合作社带动,艾草种植面积3600余亩,种植艾草贫困户1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艾草年产5000吨以上,建成投产艾草扶贫就业车间11个,安排贫困户就业132人,月人均收入2000元。
       “接入产业链只是第一步,贫困群众如何‘能致富’是关系造血功能,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必须有人带、有人领、有人帮,必须让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帮扶带动。”南召县县长方明洋说,“我们还探索建立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引入金融、保险机构,建立“风险基金+产业保险”的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让贫困群众放手、放胆发展产业,增强贫困群众的信心、底气和勇气。”
       四月中旬,南召县五朵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举办产业扶贫蜂箱发放仪式,56户山蜂养殖户免费领到蜂箱200个,此次活动预计扶持这批贫困户年实现增收36万元。四棵树乡大柳树村贫困户韩长法原来养殖2箱中华蜂,今年想扩大养殖规模,五朵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得知后,免费向他发放3只蜂箱,无偿资助他壮大养蜂业。韩长法兴奋说:“蜜蜂采百花酿蜂蜜,山区野花资源丰富,不需要投入饲料等生产资料,一箱蜜峰每年可以产近20斤山峰糖,年收入3000多元。这样一年下来,5箱山峰至少收入12000元,脱贫致富有希望啦!”   
       南召县五朵山景区内群山连绵,林木茂盛,山花烂漫,是中华蜂的优良养殖区。五朵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通过“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成立了利众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野生特产--五朵山土蜂蜜品牌,动员、扶持景区周边8个村、 462户贫困户发展“甜蜜产业”,通过发放养殖蜂箱,收购蜂蜜产品,增强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责任编辑: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