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造”机器人视觉系统助力郑煤机加速“机器换人”

发布时间:2019-09-27 11:37:21 来源:洛阳网-洛阳日报

       近日,由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简称“清洛基地”)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上线测试,“洛阳造”先进系统将助力该企业加速实现“机器换人”。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来到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他强调,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18日,由清洛基地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视觉系统进入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上线测试。“这次紧跟总书记的步伐到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测试,感觉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项目负责人、清洛基地平台公司副总经理吴哲明表示,未来清洛基地将与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将机器人视觉系统打造成行业内的“样板工程”。
       该系统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坡口切割作业环节,这是重型机械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序,通过切割边缘与顶端不垂直的零件,增大边缘表面积,使焊接更牢固更可靠。在实际操作阶段,尽管目前部分手工切割作业已被工业机器人替代,但在大部分作业场景中,一是仍需要人工摆放工件,作业定位精度无法保障;二是投用的工业机器人只会根据程序走固定路线,容易出现定位偏差,导致加工质量下降。此外,因工件定制化程度高,每更换一批就需要对机器人重新编程,耗时长、劳动强度高,质量也难以保障。这些问题在煤炭机械行业的制造过程中尤为突出。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研发了机器人视觉系统,等于给机器人装上了‘眼睛’和‘大脑’。”清洛基地机器人所所长刘佳君说,通过配备视觉系统,在具体应用中,当工件摆放到作业台之后,工业机器人会使用“眼睛”对工件进行扫描,将数据传输到“大脑”,“大脑”会快速进行数据分析,传出指令,指挥机械臂去适应工件的位置,以视觉纠偏替代原有的人工定位调整。
       目前进行的实际测试结果显示,机器人视觉系统能够将操作时间由之前的15秒以上减少为5秒以内。该系统实现多台应用后,还可以建立一个多台切割站,在保证切割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人工成本。此外,该系统还改善了作业安全性,降低人机联混作业风险,其定位精度可以保证在0.3毫米以内,保障了后续加工质量。
       据了解,测试结束后,该系统将进入调试阶段,预计不久后正式投用,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全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与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清洛基地近年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紧密联动清华校友资源,为洛阳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大的“清华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这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清洛基地党总支组织委员、科研部部长杨倩倩说,基地正在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郑煤机机器人视觉系统、中铁装备盾构机刀圈强化、FGM系列高效成型打磨车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下一步,基地会持续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搭建平台集聚人才,不断引进新技术,催生新产品,培育新动能,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洛阳日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朱甜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