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发布时间:2019-09-25 14:34:29 来源:洛阳网-洛阳日报

汝阳县十八盘乡初级中学的同学们在做游戏
经过数年努力,我市提前两年完成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创建任务,实现县域内基本均衡,但“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优质资源较为集中的地方“择校热”“大班额”问题较为突出,一些相对落后地方控辍保学压力比较大。
市委书记李亚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强调,必须把握好定位,坚持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全面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均衡创建改善乡村教育生态
金色的夕阳洒满红白相间的校舍,绿茵场上,孩子们开心地做着游戏。一墙之隔的西高山上,漫山遍野的黄色野花怒放着,为这所山间学校铺设了一道道美丽的背景。
眼前的画面是近日记者在汝阳县十八盘乡初级中学采访时见到的,彻底颠覆了两年前在此采访的印象。
“光线昏暗的教室,摇摇晃晃的桌椅,嘈杂拥挤的宿舍……”该校九年级二班学生李佳汝对两年前的求学情景记忆犹新。
“教室里只有一个吊扇,餐厅拥挤不堪,四五十个同学住在一个大通铺宿舍里,去个简易厕所还要排队。去年秋天,我们搬到了新校区,用上了多媒体教室、八人间宿舍、水冲厕所、塑胶跑道,变化太大了!”李佳汝说。
“硬件变好了,师资配备齐全了,学生和家长高兴,老师们干劲十足!”该校校长贺金良说。
该校的华丽转身,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的创建。
作为市政府教育督导,常荣奎经历和见证了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创建的全过程。
他介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小学845所,初中318所,教学点665个,在校生88万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较大,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创建任务非常艰巨。全市上下把创建当作必答题,举全力调动各方力量,以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洛阳教育质量。
“不患寡而患不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均衡不只体现在‘硬件’上,通过均衡创建,城乡学校的师资、课程、校园文化等‘软件’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常荣奎说。
创新办学模式带来“零择校”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前,面对即将上小学的儿子侯睿羽,家住西工区丽春路名门万象小区的张凯歌,并没像几年前一些邻居那样,忙着给孩子择校。
张凯歌给儿子就近选择了上阳小学。“西工区的小学质量都不错,没必要择校,就近才是王道。”张凯歌很理智。
实现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后,办学质量是不是优质成为群众评价一所学校的又一标准。2016年以来,西工区在确保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实现百分百“零择校”,使辖区内每个孩子都能就近进入心仪的学校。
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介绍,该区通过实施“名校+协管”“城乡+一体化发展”“学区+联盟共同体”等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区域教育、师资水平和学生生源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至今,西工区小学招生没有发生一起跨学区择校,各学校招生人数趋于均衡,班级配比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实现了“零择校”。
“四大行动”解决“城镇挤”“乡村弱”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创建成效显著。但同全国、全省一样,义务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较大的现实问题。
全市教育大会指出,今后,我市要在推进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建设提标、改薄提速、教育提质、控辍提率“四大行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
围绕解决“城镇挤”问题,科学规划布局中小学建设,做好城市区学校的增量、扩容、提质工作,加快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尽快消除“大班额”“超大班额”。
围绕解决“乡村弱”问题,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强化城乡对口帮扶,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不能简单地一并了之,该保留的要切实办好。
围绕解决“择校热”问题,在坚持学区管理模式的前提下,探索推行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等,让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流动、更好共享。(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张学争 文/图)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