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都市”呼之欲出 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发布时间:2019-09-05 15:34:44 来源:洛阳日报


铰链式公交车

铛铛公交车

群众正在有序乘车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还是以轿子、黄包车、架子车和畜力车等作为代步工具。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现代公共交通发展画卷逐渐铺开。
       1954年,我市开通第一条公交线路。如今,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向城市各个角落延伸,组团公交、微公交、移动支付等新服务模式纷纷出现,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公共交通的发展与洛阳的城市建设交织在一起,公交线网越织越密,群众出行可以说走就走,“公交都市”呼之欲出。
       1 1954年洛阳市公共汽车站成立,只有一辆车三名职工
       连年战火,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城百废待兴。
       据《洛阳市志》记载,1953年,洛阳被国家定为重点建设城市,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次年12月,洛阳第一个公共交通企业——洛阳市公共汽车站诞生。当时,全车站仅有一辆车和三名职工,办公地点简陋,唯一的一辆公交车还是从市政府借调的一台匈牙利依克鲁斯30型交通车,司机则是从支援洛阳建设的濮阳汽车队调来的。当时开通的公交线路仅有一条,从洛阳东站到七〇三工地(矿山厂),全程13公里,主要服务对象是到涧西区工地的工人,车票5分起算,全程3角。公交线路开通之初,乘车的老百姓并不多,街上最常见的代步工具是架子车和畜力车,公交司机稍不留神,车子就可能引发剐蹭掉皮。
       公交车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工人的出行。自1955年起,公交车站开始着手加开线路。1960年,公交车站发售公交月票时,涧西区一些大厂立马为员工购置月票,足见公交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随后的近20年间,洛阳市公共汽车站几易其名,在困顿中不断摸索向前发展。截至1978年年底,洛阳公交已经有营运汽车154辆,营运线路17条,还先后兴建了西关、洛阳站、谷水西、东花坛四个停车场、一个大型油库和一座汽车大修厂。
       2 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洛阳引入“大辫子”无轨电车
       改革开放后,洛阳发展迈入快车道,让更多普通老百姓尝到公交事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1971年参加工作的高淑君,见证了当时公交事业的发展,她曾抱着票本做了5年售票员,后来通过考试光荣成为一名女公交司机,这在当时可是让人极为艳羡的职业。“20世纪70年代,市民逐渐发现坐公交车的方便,坐车的人多了,公司一边开辟新线路,一边给公交车升级换代,我和同事后来还开上了加长版的铰链式公交车。”高淑君说。
       “1983年,洛阳举行第一届牡丹花会,洛阳火车站挤满了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想去王城公园赏花却苦于公交车太少。为了及时运送游客,我们司机凌晨两点起床去火车站接送。”高淑君笑着说,那是她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洛阳花城的强大影响力。资料显示,首届牡丹花会共接待来自7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250万人次。
       市委、市政府早就注意到公交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据《洛阳市志》记载,1981年,市政府成立了“洛阳市电车会战指挥部”,开始无轨电车的筹备工作。1982年,在北京电车公司、机械部第四设计院、洛阳供电局(现国网洛阳供电公司)、洛阳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的大力援助下,我市展开了无轨电车首期工程的设计工作。
       1984年9月,洛阳市无轨电车通车,首期工程开辟两条运营线路。新辟101路、102路电车正式剪彩通车,101路往返于谷水与西关之间,102路往返于谷水与洛阳火车站之间,洛阳在当时成为河南省第二个、全国第二十六个拥有无轨电车的城市。
       3 公交动力升级换代,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的40余年间,洛阳公交从17条线路、154辆公交车、线路总长275.2公里,发展到如今的118条线路(6条专线、10条微公交)、2848辆公交车、线路总长1664.65公里,洛阳公共交通发展折射出洛阳城发生的巨变。
       作为洛阳第一批无轨电车司机,58岁的王占军依旧工作在102路电车岗位上。每当看到年轻同事驾驶的公交车辆升级换代,他羡慕之余,还会想起当年第一批电车剪彩通车的场景:“来围观新电车和乘车的市民里三层外三层,我坐在驾驶座上,别提多激动多自豪了。”
       在王占军看来,无轨电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公司的明星车辆,具有低能耗、启动快,运量大、零排放,噪声污染小等优点。自2012年起,洛阳公交集团引进新型清洁能源燃气公交车,再到后来引入双层公交车、新型混合动力公交车、纯电动环保公交车、双源无轨电车及复古铛铛车,公交车越来越舒适环保,也更具洛阳城市特色。
       洛阳公交集团透露,2016年以来,我市新增纯电动公交车1010辆、无轨电车124辆,目前公交充电设施增加到9个场站、75个充电桩。
       “如今,更多线路换上新能源公交车,利用快充技术,每次充电只要10多分钟就能行驶50公里以上,发车效率大大提高。”王占军说,他越来越感受到,洛阳的公共交通,如今已不再是简单的车辆增加和线路调整,更多的是城市公共服务向便民、惠民不断延伸。
       今年以来,洛阳公交集团还新开通多条微公交线路,这种微公交打破市民的“长线公交”印象,把站点多设置在小区门口,路程短、站点少、速度快,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 创建“公交都市”,让城乡一体化更畅通
       不论微公交还是定制公交,抑或是旅游专线、节假日专线,这些都是我市打造“公交都市”带来的新变化。
       2017年8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根据《洛阳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到“十三五”末,我市将通过公交都市创建,重点实施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衔接工程、公交提速保障工程、智慧交通提升工程等11项工程,使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量占机动化出行总量的比例超过60%,更好地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今年8月1日,我市公交移动支付正式上线,城市区117条线路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可使用银联支付(银联闪付和银联二维码)、支付宝扫码乘车。
       2016年,我市第一条组团公交线路(洛阳至孟津)开通运营,今年中心城区到“六组团”县(市)区已全部开通直达公交线路,这也是我市在城乡公交一体化过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通过整合城乡客运资源,原客运线路实现车辆公交化、票价公交化,群众出行成本大幅降低,幸福指数噌噌往上涨。
       按照《方案》,2019年年底前,我市还将建立智能公交管理系统,建设公交智能调度、公交行业监管、乘客出行服务等三大应用平台,并推进智能公交站亭提升改造工程。车啥时候到、车上人多不多……市民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查到。
       这场悄然发生的巨变让洛阳人出行更便捷。未来,“公交都市”将成为我市一张亮丽的新名片,也将成为惠民利民的暖心名片!(洛阳日报记者 王博东 通讯员 王明广 刘峰 李博)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