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获赠一批珍贵遗物
发布时间:2019-08-23 14:39:17 来源:洛阳日报

捐赠现场

徐旭生(资料图片)

徐旭生(资料图片)
“把父亲的最后一批珍贵遗物捐赠给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这是对父亲学术成果价值的延续。这批遗物能在二里头展出,是它们最好的归宿。”21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凤凰城小区,二里头遗址发现者徐旭生的儿子徐桂伦,将父亲的手稿、书信等一批珍贵遗物,郑重捐赠给即将开馆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捐赠:让它们有个好归宿
简单朴素的装修,普普通通的桌椅……21日15时,当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一行敲开徐桂伦的家门后,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88岁的徐桂伦从手提袋中小心翼翼地掏出已经整理好的徐旭生遗物,递给赵晓军。这些遗物包括:徐旭生先生各个时期日记,徐旭生著作《禹治洪水考》《略谈研究夏文化的问题》,徐旭生与郭沫若、邵力子、陈寅恪等人的往来信件及《斯文赫定小传》手稿等。
徐桂伦说,听说父亲曾经工作过的二里头遗址正在建博物馆,他很激动。这些他珍藏已久的资料是父亲的最后一批遗物,其中有不少是关于二里头和夏文化研究和探索的,他希望捐赠给博物馆,让需要的人去使用和研究。
“家里保存条件有限,能放在博物馆,是这批遗物最好的归宿,是对父亲学术成果价值的延续,也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徐桂伦开心地说。
赵晓军向徐桂伦老人介绍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进程、展陈计划,徐桂伦遗憾地表示,很想去二里头遗址和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可惜身体不允许。
开拓:凭传世文献“摸”到二里头
60年来,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作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三代考古乃至整个中国考古学中,夏文化问题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不但考古学者孜孜以求,社会各界也在翘首以盼,希望考古学界能够给出一个明确说法。
二里头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它是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在踏查传说中的“夏墟”时“摸”到的。
1959年,71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旭生向时任考古所所长夏鼐提出,应该着手探索夏文化。
徐旭生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又兼有留学法国的背景,学术视野开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说,20世纪50年代,为从考古学上探索夏王朝,徐旭生把成书较早、可信度较高的上古文献中关于夏王朝都城和主要活动地域的记载加以梳理,指出最有可能找到夏文化遗存的有两个区域,“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一带”。
以此为线索,1959年夏,71岁的徐旭生率队寻找“夏墟”,踏查了河南省登封、禹州、巩义、偃师等地的数处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就是这次调查最重要的收获。
日后,在就此事所写的报告中,徐旭生开宗明义:“据古代传说,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
自此,二里头,原本一个普遍的村庄,因为徐旭生的考察而成为考古学上的二里头遗址。一代代学者经发掘和研究,渐渐揭开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时期”“二里头国家”的面纱。
赵晓军说,今天,二里头遗址闻名世界,徐旭生有着首倡和开创之功。夏代是文献记载上中国第一个王朝,对夏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实际上已触及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实质。
纪念:设置永久展出区域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自2017年6月奠基以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批示,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目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外幕墙和广场施工、设备安装、文物布展等工作。预计博物馆9月进入试运营,10月正式开放,同步举办第二届世界古都论坛暨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学术研讨会。
赵晓军介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陈展设计中,为突出徐旭生先生在探索夏文化事业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单独辟出一个永久区域对其生平事迹、学术成果进行介绍。这批珍贵文物的获赠,将对博物馆展陈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可较为全面地展示徐旭生先生的事迹。(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赵腾宇 文/图)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