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提前完成27家“僵尸企业”处置任务

发布时间:2018-07-31 14:26:12 来源:洛阳日报

  记者昨日从市国资委获悉,截至7月10日,全市27家市属县属“僵尸企业”全部完成处置工作,比省定时间节点提前2个多月完成。
  通过处置“僵尸企业”,我市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以“僵尸企业”处置为引领,助推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
  精准识别精准分类
  依法合规有序推进
  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按照中央、省确定的划分标准,处置工作重点为钢铁、煤炭行业,结合企业实际,适当扩大至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炼化等产能过剩行业和资源枯竭矿山。
  市委、市政府把“僵尸企业”处置作为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于去年6月出台了《关于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强力推进全市27家市属县属“僵尸企业”处置工作。
  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要求,今年9月底前,要完成全省千家“僵尸企业”处置目标。我市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发力、精准处置”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订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依法合规有序推进。7月10日,我市27家“僵尸企业”已全部完成处置任务,其中2家兼并重组、4家盘活脱困、10家关闭注销、11家依法破产,后续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科学处置“僵尸企业”
  推动企业“强身健体”
  2017年12月18日、2018年6月25日和6月27日,洛阳国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宏集团)下属的洛阳黄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洛阳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市黄河机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僵尸企业”,分别按省定标准完成处置任务。
  在处置过程中,国宏集团坚持实事求是、分类处置,对完全丧失价值和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煤电集团,依法破产清算;对长期无核心业务的黄河机械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清算注销;对业务同类管理的黄河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兼并重组。
  抓住“僵尸企业”处置这个“牛鼻子”,国宏集团认真排查企业在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助推企业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国宏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7.84亿元,同比增长63.96%;资产总额179.49亿元,同比增长24.51%。“通过‘僵尸企业’处置,推动了企业强身健体、轻装上阵,同时也为我们全面推进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加快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宏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排查薄弱环节 推进国企改革
  如何从源头上避免和防范“僵尸企业”的死灰复燃?
  我市通过对“僵尸企业”的梳理认定和处置,认真排查企业改革发展的薄弱环节,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产权结构加快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14家;
  ——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完成了5家三级以下子公司的清理整合,企业内部重组整合、市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加强风险防控等工作全面推进;
  ——治理结构不断规范,10家市属企业完成公司章程的修订及相关议事规则的制定,6家企业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进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试点,出台《职业经理人选聘和管理暂行办法》,启动国宏集团等6家企业8个高管职位的市场化选聘工作;
  ——国资监管不断加强,今年上半年研究出台了加强国资监管“一揽子”文件,其中重点加强担保管理和融资管控,并建立动态风险监测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和阻止“僵尸企业”再次出现。
  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全市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努力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为加快构建“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李迎博 通讯员 陈静 赵燕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