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千年古都”金质名片
发布时间:2018-04-24 14:22:32 来源:洛阳日报
一场文化盛事,再燃古都激情。
在这个牡丹盛开的最美时节,洛阳以千年古都之名,相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聚,参加一场国际文化交流盛会——世界古都论坛。专家学者围绕“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洛阳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建议,也为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古都智慧”。
21日,世界古都论坛圆满落幕。繁华过后,细细品味这场文化盛事,对于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对于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定当思路更清、信心更足、步伐更快。
打“古都”牌,洛阳再次牵手世界
一部洛阳史,就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缩影。
这里,自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建都史1500多年。
这里,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字分布,形成“五都贯洛”的历史奇观。
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交会转接的中心枢纽,如今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
…………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洛阳坚定的文化自信。
此次,洛阳向世界发出邀请:200余位文化遗产及博物馆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会聚洛阳,共商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大计。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所说,洛阳是中国古都的诞生地,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举行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明智选择。
“洛阳始终是中国古都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说。和他一样,国内外专家纷纷对洛阳古都的历史地位和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生动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论坛上发表的《世界古都论坛洛阳宣言》,向世界传递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都文化遗产的“洛阳声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表示,这次高规格的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举办,不仅打开了一扇向世界展示洛阳形象、传播中华文明的窗口,也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不同的文化、多元的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我市将以此为契机,更加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古都保护和发展的历史使命,传承好、创新好、发展好历史文化资源。
打“传承”牌,延续“千年古都”文脉
“千年古都”,留给洛阳最丰厚的遗存,就是遍布河洛大地的都城遗址。
位于市区中州路与定鼎路繁华闹市区的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区,就是洛阳最著名的文化遗存之一。
日前,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保护展示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对主城楼一层楼顶进行混凝土浇注、吊装西阙楼2层钢架结构。
作为隋唐洛阳城宫城正门,应天门历经了隋、唐、五代、北宋四个时期500余年风华。如今,在应天门原址上,一座由城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的“凹”字形巨大建筑雏形已现。
不久的将来,应天门将以崭新姿态重新傲立在河洛大地,为世人诉说千年之前的洛阳故事。
近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强调要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保护好、传承好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洛阳的文化名片打造得更响更亮。
距离应天门遗址北部不远,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展示工程也已主体完工、初具规模。站在20多米高的九洲池瑶光殿俯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丛林绿岛尽收眼底,与东侧的天堂、明堂遥相呼应。
与此同时,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工程也纷纷上马,沉睡千年的文物遗迹正逐渐从地下“走”到地上,古都遗产正成为游客触摸洛阳历史、感受古都文化的新载体。
去年,《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我市将按照该规划,着力推进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多规合一”,对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出系统审视、梳理整合,积极推进“千年古都”大遗址保护、河洛文化传承展示、丝路起点的合作交流,在保护和展示中使各类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延续。
打“活化”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古香古色的洛邑古城每天游客爆满,不时有游客举起手中相机拍照留念。来自山西的游客张素青是一名退休教师,喜欢文学和历史。这次来洛阳,是专程来探寻古都洛阳的文化味儿的。
他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有无数的故事曾在洛阳上演。但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多在书本中或埋藏于地下,洛邑古城这样的项目,能让古都洛阳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体现了洛阳的文化品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支持洛阳延续城市文脉,拿出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助推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如今,按照“守正出新、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的总体思路,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步伐不断加快。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市正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核心,打造洛阳文化旅游“升级版”,加快实现由“老三篇”向“新三篇”转变、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
博物馆之都建设,就是实现洛阳旅游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之一。
4月10日,“畅游博物馆之都”启动仪式举行,我市精心谋划推出了10条博物馆之都精品旅游线路,邀请各界宾朋参观,感受“千年古都”韵味。
“现在外地朋友来洛阳旅游,除了游龙门、赏牡丹,许多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也是我们经常推荐的去处。”市民关文慧说。
博物馆之都的打造,已成为古都洛阳的文化新地标,隆起了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文化脊梁。
独特的历史地位,造就了洛阳厚重的文化。如今,坚定文化自信的洛阳城,正加速迈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进一步擦亮“千年古都”的金质名片! 本报记者 朱艳艳 李东慧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