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思礼镇坚持改革创新 务实发展 由农业小乡变为工业强镇

发布时间:2018-12-20 11:22:20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河南县域经济网济源讯:位于太行山脚下的济源市思礼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工业强镇”战略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命脉,对内全方位激活民间资金,对外大力度招商引资,不断改革创新、务实发展,全镇工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123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41亿元,连续12年入围河南省百强镇。
  在济源思礼镇镇区的万阳湖畔,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沿着湖堤散步、健身。由镇里投资2000多万元整修一新的万阳湖,如今不仅成为了百姓休闲游玩儿的好地方,也成为思礼镇的一个标志。思礼村村民、村办企业万洋集团退休职工卢一峰每天也都来这里走上一两圈,享受着轻松、惬意的退休生活。


  卢一峰:“退休工资加我们企业的分红,我自己一年就有五六万块钱,说实话生活过得真的很好,很轻松也很幸福。”


  改革开放之初,思礼作为一个多山的农业小乡,土地少而贫瘠,工业经济更是为零。镇政府所在地的思礼村,只有一条窄窄的柏油路,人口也只有2000多人,大部分群众住的都是土房、窑洞,条件非常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礼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思礼村也于1995年以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建起了一家村办加工厂——万洋冶炼厂。
  思礼镇思礼村村民卢一峰:“当时入股咱家也没有钱,就入了几千块钱,从1995年5月18号开始投产,到年底时企业挣了几十万元,当时我们都很高兴。”
  就这样,思礼镇的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08年,全镇的各类工矿企业、加工厂有30多家,工业总产值也达到63.8亿元。然而众多工艺落后、粗放经营的小工厂,在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环境,这种发展方式并不是思礼镇党委、政府和全体老百姓所需要的。思礼镇分管工业的镇人大主席崔二伟向记者介绍说,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下决心对企业进行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崔二伟:“像当时的万洋那样工艺落后的企业,在我们镇上有三十余家,根据这个情况,我们要求落后工艺的企业必须整改,或者上档升级,如果达不到标准的坚决停下,在那些年淘汰落后工业的企业,在镇上就有二十多家。”
  万洋集团退休职工卢一峰:“因为我们以前落后的工艺,不适应现在的政策了,所以我们从2008年开始改造,富氧底吹炉成功以后,当年的产量和效益就大幅提升。一个是环境好了,再一个是工人的劳动强度小了,也环保了。”
  2012年,思礼镇规划建设了占地6000多亩的“思礼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以电解铅、粗铜、金银、蓄电池、复合肥、石膏板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构建了4条较为完整的上下游关联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产业关联度、集群化水平济源全市最高,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循环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
  济源市思礼镇人大主席崔二伟:“我们园区目前入驻的企业包括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万洋公司、上市公司天能集团,还有央企泰山石膏等26家企业入驻。截至目前,我们园区的产值达到240亿元,解决了有效用工6000余人。”
  2016年,思礼镇财政收入突破一亿元,去年达到了1.88亿元。道路、游园、管网改造、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全国文明镇、国家园林镇、河南省特色小镇、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






  济源市思礼镇党委书记陈瑞忠:“我们思礼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苦干实干,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017年,思礼镇财政收入完成了1.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761元,其中我们思礼村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36721元,位居全市第一。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工业强镇、农旅兴镇、文化活镇三大战略,强化党的领导,强化创新发展,强化人民幸福,不断提升全镇干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元伟 济源台 高明)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