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腾飞锻造工业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8-05-22 16:20:12 来源:济源日报

  本报记者 史方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工业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济源来说,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工业经济稳增跨越的两台发动机,必须同时运转,不可失衡。而技术改造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下,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
  我市在实现工业经济稳增跨越的实践中,正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作为新兴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激活动能的重要途径,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企业技改
  激发动能转换新活力
  4月28日,随着瓦房店轴承集团对济钢产品质量审核通过,济钢的轴承钢产品获得了国内95%用户的认可。
  还有这样一组数字:2017年,济钢共炼制优特钢267万吨,其中轴承钢、弹簧钢、易切削钢等中高端产品占优特钢总量的69%,总量排名位居全国前6位。
  在全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状下,济钢依靠什么占据市场份额屹立在行业靠前位置?
  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玉田介绍:“2017年,济钢投资2亿多元用于工艺改进和质量检测设备购买,投入科技研发费用3000多万元,投入3亿元用于线材精整深加工项目,使得工艺装备水平日趋完善。”
  技术改造作为一种依靠增量投入引导存量调整的投资方式,济钢深谙其道,近年不断加大技改升级力度,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了公司产品结构向中高端优特产品转型。特别是去年以来,借助省工信委提出的济钢区域加工中心概念,济钢与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合作,共同开发了汽车曲轴、连杆、转向节用易切削非调质钢。目前,该产品已通过了南汽、云南西仪等公司的质量认可。与中钢郑州金属制品院进行战略合作,济钢生产的二火弹簧钢盘条的表面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向该院稳定批量供应的目标。
  技改与研发巩固了济钢与科研院所及下游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关系,把产、需、研的多方合作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目前,济钢已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美国戴姆勒公司、中国东风汽车集团等国际、国内著名品牌企业实现了战略合作,获得了众多国内外高端用户。
  以技改提升企业效益,正在成为我市传统工业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豫光集团持续打造具有较大领先优势的工艺装备,拥有了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分离—底吹熔炼再生铅工艺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万洋集团仅2017年就实施技改项目6个,完成投资6.4亿元……
  通过技术改造,济源本地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工业领域动能转换加速发力,为高质量发展点燃了助推器。
  创新驱动
  以核心技术抢占市场
  在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激发动能的同时,新兴产业正在以核心技术抢占市场,催生了一批成长性极强的“行业冠军”。
  “创新驱动是本地企业从小舢板成长为大旗舰的根本原因。”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近1/3。
  “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核心技术。企业只有拥有核心技术,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长久发展。”4月23日,在清水源科技上市三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董事长王志清发出感慨。
  从20年前的一家小企业,发展成为如今的上市公司,对研发的大力投入,基本奠定了清水源在水处理剂行业的龙头地位。截至目前,清水源已获授权专利61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制修订了6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走进清水源的研发中心,一条“为打造全球水处理行业一流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的标语引人注目。作为专注水处理化学品研发和应用的企业,清水源拥有科技人员100余名,科研基础设施完善,阻垢剂、分散剂、金属离子螯合剂、造纸助剂等水处理剂产品的生产、研发能力位居行业前列,产品出口美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志清充满信心地说,2017年公司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建的“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力争3至5年内将其打造成国家级研发中心,持续开发新产品,持续成为行业领航者。
  瞄准高科技产品,以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占领市场,已成为我市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王屋纳米公司,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平台和企业的专用设备、资源及市场,打造纳米材料集成创新试验平台。目前,该公司的纳米系列技术已经获批发明专利62项。其中,20余项专利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完成了高性能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润滑减摩抗磨损材料等15项系列产品的转化,获得了技术转让和技术委托开发费等各类研发经费6000余万元,产生的经济价值超过10亿元。
  艾探电子、白云生物等企业皆因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细分领域做到了行业领先,推动了我市电子芯片、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纳米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续写济源工业未来辉煌的有生力量。
  政策规划
  技术改造迎来大提速
  去年,我市出台《济源市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攻坚方案》,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三对标四提高”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体系,推动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为推动企业技改创新,我市还出台奖励政策,对当年投资完成在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按照项目的设备、研发投入的30%给予补助。
  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步伐。2017年,我市54个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6个,完成技术改造项目投资89.6亿元。
  随着这些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企业在产值和效益不降的情况下,能耗逐步降低。豫光集团采用的一步炼铅法,能耗下降10%,产量和效益却增加了15%以上;万洋集团今年前两个月总产值同比增加23.1%,工业用电量却同比下降13.6%。技术改造使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孪生兄弟”,同步而行。我市将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从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开放合作、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培养、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出台政策,连续7年对科研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017年,全市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有12家企业;批准通过了鲁泰纳米公司等6家企业建设济源市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市场交易额达6225万元,较去年增长了67%;以豫光集团为依托成功争取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资金支持3245万元;王屋纳米公司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我省首批10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让技术创新先行,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法宝。当前,技改引领,众企业抢抓机遇思变,另拓路径,干劲十足。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