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出彩路 | 周河乡:让传统村落走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9-18 11:20:18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周河乡位于新县东部,东南西三面为高山,地势较高;中北部为小山或平地,地势较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周河乡独特的居住环境和人文景观,境内现有中国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1个,市级传统村落2个,中国景观村落1个。两年来,周河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从整治人居环境入手,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让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率先走向振兴。
        留住古的形态

        传统村落是先辈们尊重自然、融入山水的伟大创造,但在乡村空心化、衰败化的进程中,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建筑年久失修、环境趋向恶化等问题逐步显现。从2013年开始,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实施美丽乡村“双十双百”工程,坚持干净就是美、持续就是好,大力开展“三清、五改”,重点整治“八乱”现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做到“扫干净、摆整齐、拆顺畅、配设施、保常态”,还原村落本来的面貌。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坚决不破坏村落原有的生态肌理,守护好传统村落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做到“修旧如旧”,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更多使用本土工匠,在保留传统豫南民居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努力做到村舍古韵、村庄美丽、村民幸福。
改造前的西河古村

改造后的西河古村

        彰显文的气质

        毛铺村的老支书说,村子兴盛时,家家都有朗朗读书声;衰败时,处处都是打牌吆喝声。这足以证明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祠堂里的公序良俗、田园间的躬身劳作、口口相传的戏曲小调、心手相授的传统技艺,都是重要的乡村文化因子。鼓励有条件的村编村志、建祠堂、续家谱,培养新乡贤,涵养乡贤文化、重塑宗亲文化。培养乡村非遗传承人,重现古法榨油、古法制香、古法制烟等乡土景观,重大节庆开展耍龙灯、舞狮、花鼓戏、皮影戏等文化活动,努力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同时,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广泛开展“昼访夜谈”、“清洁庭院、幸福家园”活动,培育良好的家风、乡风、民风。按照“成熟一个建一个,建一个成一个”的宗旨成立村级文化合作社,合作社遵循“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凝聚群众、植根群众、惠及群众”的原则,挖掘乡村优势文化资源,广泛吸收乡村文艺爱好者、第一书记、乡贤、农家乐店主等人员入社,让更多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激发兴的活力

        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度凋敝,村民大量外出,资源资产闲置,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如今,环境改善了,村子美丽了,人也回来了。这些人“根”在农村,爱家乡、懂农村,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在城市学了技术、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必将成为振兴乡村的主导力量。几年来,周河乡先后吸引150人返乡创业,他们开办特色小店,建设精品民宿,发展电子商务,开发特色美食,让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忙活起来,掩映的风景活跃起来,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让农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财政投入折股量化,把政府投入的公共设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形成全民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激活闲置资源资产,引进更多人才、资本“上山下乡”,曾今废弃的粮库、农房变成了博物馆、咖啡屋、精品民宿,闲置的空地建起了儿童游乐场、拓展训练场、研学大课堂,让传统村落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和生活方式,让古风古韵也能够时尚、现代。
 

        经过几年的努力,深刻认识到,传统村落是乡村自然、人文、历史的“博物馆”,要让博物馆走进现代,首先要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现在所做的工作,都是要让传统村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既让村民感受到幸福,又让游客找得到乡愁。要让传统村落真正走向振兴,保护任务还很重,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期盼还很多,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还很长。周河乡将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五个振兴”具体路径坚定不移走下去,努力打造传统村落全面振兴的样板。
责编:晓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