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何以出“新贵”

发布时间:2018-05-03 14:42:23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工作场景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周世龙文图
  核心提示|在中国谈“大数据”,绕不开贵州和贵阳。近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受邀参加2018贵阳数博会·巡礼“7+1”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集中采访活动。贵州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第二批试验区则有7个:京津冀、珠三角、上海市、重庆市、沈阳市、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
  5月底,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即将开幕,据了解,贵阳数博会仅举办3届即升格为一项国家级IT盛会。
  不靠海、不沿边、基础薄,贵州如何利用后发优势迅速成长为大数据第一旗手?河南大数据产业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的哥都能谈的大数据
  从三万英尺高空下落,从舷窗眺望贵阳时,正值雨季之末,城市的高楼星星点点,云朵如披浮灰,飞机掠过时稍有颠簸。倘若回到三四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这座平均海拔千米的西南内陆城市会成为全中国新一代互联网科技——“大数据”的核心区域。苹果、腾讯、阿里、华为等国内外行业巨头纷纷落地,为曾经的“老少边穷”之地注入了一股强烈的极客气质。
  国家领导人对贵州大数据产业有一句嘱托:“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这让“云贵”二字在高原名称以外,有了新内涵。
  贵州作为第一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力度是空前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招商引资落实,全省上下达成了一种共识,阻碍极少,推动极快。
  据悉,贵州的目的是将“大数据产业发展成全省工业经济第三大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能,取得新成效”。
  2017年6月,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布局了100个以上典型示范项目,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相关经验和成果被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通报。近年来贵州在大数据的立法、指导文件等顶层设计上也下足功夫。
  据了解,贵州3项大数据融合应用解决方案入选全国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全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33.6%和48.7%,工业云服务企业突破8万家。
  统计显示,2017年贵阳生产总值达到3537.96亿元,增长达11.3%。到2020年,这个城市的目标是形成1个EB以上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实现10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聚集1万家以上大数据市场主体,成长为“中国数谷”。
  下至民间,几个细节则很好印证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的群众基础:据说在贵州坐出租车,的哥聊起大数据如数家珍;一批来自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成了“贵漂”。记者还发现,贵阳市新建成写字楼的名字,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是“大数据”“创业”“示范区”“智慧”等,无不显示出这个新业态在贵州发展的广泛根基和勃勃生机。
  新概念催生新产业
  科普中国在百度编写词条这样解释大数据(bigdata):它是一种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基于海量信息的新兴技术,核心正是在于“云计算”技术驱动。“数据”从一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即诞生,可以看作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副产品,但在过去从未成为一项单独的产业。大数据这一概念落入人们视线也是近年来的事。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查询公开出版的文献了解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区间数据处理技术大约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60至80年代,这期间数据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数据库(DATAbase)。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ligenence)。21世纪以来“大数据”广受关注,数据处理技术进入第三阶段。即一个更充分、更彻底、更高效地利用开发数据资源的新阶段。
  人类社会数据量级指数的增长宣告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中国因人口众多,网络普及率高,成为全球最佳的源数据产生地,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发现新知识、创新新价值,也成为全球商业讨论的热点。
  可以确定的是,虽然有关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和实际价值尚处于逐步挖掘阶段,产业的野蛮生长也是不争事实。贵州率全国之先摇起了发展大数据的大旗,正形成涵盖政用、民用、商用的大数据全产业链。
  “掘金者”早已出发
  国内外龙头IT企业为何瞄准贵州?贵州发展大数据,到底有什么“道理”?
  顶层设计、贵州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政策全面配套、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全省上下强烈的发展意识、后发优势、容错机制、社会各界实干兴省的创新创业精神……每个因素拎出都可圈可点。
  据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的产业化。最关键的是前后数任主要领导挂帅督办,全省从立法、规划、招商、文化等多个维度押宝大数据,抢抓机遇动作十分果决。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距离贵阳市区数十公里的郊外的贵安新区为例,“开放”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强劲增长。
  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数据经过脱敏之后,全部录入“云上贵州”平台汇总,向公众开放;行政强制开放的数据,如开放不到位,官员将无法通过考核并受上级追责。据悉,该区从2014年建立以来,已获苹果、高通、富士康、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落户,2017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00.7亿元、增长270%。
  另外,贵阳国家高新区也通过政府服务实现了“招龙引凤”。引进了谷歌、戴尔、IBM、百度、阿里巴巴等一批全球大数据知名企业,截至2017年,共聚集大数据及关联企业4003家,占所有企业数量四分之一,实现营业收入451.6亿元。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细节:该区年财政收入约为40亿元,其中兑现给企业的扶持、激励资金就达20亿元。也就是说,区财政一半收入回流到了企业。据悉,该区还设有兑现窗口,实现了最快3个工作日、最慢22个工作日的补贴兑现效率。政策实施力度可见一斑。
  连续数日采访,记者还了解到,贵州大数据的产业契机最初来源于数年前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将南方运营中心迁至贵州,引起了当地主管领导的注意,通过进一步对大数据产业的内涵挖掘、招商、运作,形成了如今的先发优势。
  为何龙头企业都相中贵州?这亦得益于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云贵高原地质结构稳定,服务器所在地有安全保障;更重要的是水资源丰富,电价便宜,平均气温稳定在20多摄氏度,天然满足电子设备的工作环境要求。
  上述因素叠加,可让大数据运营能耗降低40%到60%。而大数据硬件自初期一次性投入后,成本的80%以上来自电费支出,这对来此布局的互联网巨头来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数据资产化仍在路上
  任何新兴业态,难免知易行难,更需筚路蓝缕。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而“知行合一”已成为贵州发展大数据的精神注脚。
  对贵阳来说,近年来一批标志性企业和项目成功落地,是最亮眼的阶段性成果。
  2017年7月12日,贵州省政府与苹果公司在贵阳举行iCloud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为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运营iCloud服务的唯一合作伙伴。
  另外,华为七星湖数据存储中心、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引领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华芯通ARM服务器芯片开始流片,截至目前,已有25家世界级或国内500强企业纷纷落户贵州。
  货车帮、白山云、易鲸捷等本土大数据企业成为行业标杆,货车帮等入选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公司榜单、成为大数据行业领军企业,全省已形成千亿规模大数据产业集群。
  据IBM统计,全球仅商业领域每天就可产生25亿亿字节的数据,数据的来源也很广泛,有收集信息的传感器,有社交网站,有网上传的照片视频,有电子商务交易记录,手机GPS信号等。“大数据”之“大”,既有内在价值,也面临产权、安全等问题。
  据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早在2016年,贵州人大常委会即审议通过《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对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开发、数据权属、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基本问题作出了宣示性、原则性、概括性和指引性规定。
  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也通过模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模式,在撮合大数据产品流通的同时,对数据交易的安全性合法性进行监管。
  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变为资产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却必然伴生一系列现实问题,而及时发现和解决,不但成为未来大数据以何种面貌示人的关键,考验的也是管理者和所有从业者的长期智慧。
  链接
  河南大数据产业“追梦”
  2016年10月8日,河南省继贵州之后第二批获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同年12月23日,郑东新区龙子湖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启动。
  2017年2月,省委、省政府明确郑东新区智慧岛为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及先导区。智慧岛以智慧岛、科创岛、人才岛、基金岛“四岛”共建为发展思路。
  目前在智慧岛落户的龙头企业和项目涵盖基础技术平台、数据交易、互联网医疗、智慧农业、精准教育、智慧交通、征信平台等主要领域。
  截至目前,智慧岛已累计引进企业63家,2017年产值约为17.4亿元,带动郑东新区集聚大数据及相关科技企业3280家,注册资本金166亿元,产业规模201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