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科技上演“非常时刻”

发布时间:2018-04-19 08:58:4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辉煌科技近期走势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吴春波
  核心提示|4月13日,辉煌科技发布公告称,该公司4月12日使用募集闲置资金向民生银行购买了8860万元保本型理财产品。在过去12个月,这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已累计投入3.4亿买入银行理财。
  转型遭遇滑铁卢,上市九年首现亏损,第一大股东增持变减持,再加上董秘离职,大量募集资金闲置投入银行理财。这些元素,勾勒出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煌科技)的非常态状况。
  这家长期缺乏实际控制人的企业,究竟怎么了?在最近一次的定增失利后,辉煌科技又将何去何从?
  上市9年首亏1.5亿 一年内豪掷3.4亿银行理财
  4月13日,辉煌科技发布的公告显示,该笔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收益期限为78天。辉煌科技表示,该行为是在确保公司募投项目所需资金和保证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适度的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暂时对限制的募集资金适时进行现金管理,能获得一定投资收益,有利于提高募集资金使用的效率,为公司和股东谋取较好的投资回报。
  辉煌科技目前共4款尚未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累计投入资金规模达到34360万元,4款理财产品均为保本浮动收益型。
  对一家年收入只有5个亿多的企业而言,投入银行保本理财的资金就超过3个亿,令人关注。
  大量闲置资金流入理财渠道而非经营资金背后,是这家企业主营业务上的经营困境。辉煌科技上市后历年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在2014年净利润达到9900.78万元的顶点之后,就开始下滑。
  2015年,辉煌科技的净利润为7492.38万元,同比下滑了24.33%,2016年,辉煌科技的净利润微幅回潮,但是净利润只有8507.01万元,尚不及2010年的8571.83万元,而到了2017年,这家公司的净利润已经下滑至亏损1.5亿元,同比下滑了277.37%。这也是辉煌科技上市九年来的首次亏损。
  辉煌科技表示,净利润及基本每股收益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均系报告期末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进行全面单独检查,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对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2.17亿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4月17日,记者致电辉煌科技董事长李海鹰询问投资标的出现资产减值及辉煌科技控制权问题,对方未予回应。
  “大交通WiFi”转型布局遭遇转折计提资产减值2.17亿元
  尽管辉煌科技2015年以前也先后通过两次投资全资控股了国铁路阳,但其真正涉及产业转型的投资是从2015年开始。
  2015年,辉煌科技先是参与出资设立了飞天联合(北京)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天联合),然后辉煌科技又三次认购北京赛弗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赛弗科技)股权,共耗资9388.83万元,合计完成持有赛弗科技33%的股权。
  与此同时,辉煌科技又分别耗资1.1亿元和2000万元认购北京七彩通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彩通达)9.03%的股权和北京智慧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智慧图)2.86%的股权。
  到了2017年,这一系列的投资都出现了较大幅度资产和商誉减值,最终导致了2.17亿元计提,大量投资的减值现象,引起了深交所中小板管理部的注意,并要求辉煌科技对如此大规模的减值情形给予解释。
  3月2日,辉煌科技发布了关于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辉煌科技投资亏损的详细情形浮出水面。
  在辉煌科技2.17亿元的计提中,单七彩通达的计提减值准备就达到1.1亿元,赛弗网络、国铁路阳和智慧图则分别计提减值准备7232.83万元、2960万元和463.41万元。
  同时辉煌科技在回复公告中解释为,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对这些企业都进行了资产减值测试,当时的测试结果为预计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无需计提。但是经过2017年的减值测试,这些企业都出现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形。
  董事长减持 股权过度分散成难题
  多项投资集中出现减值的同时,李海鹰也于2017年10月份开始了一项减持计划,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其持有的1506.63万股辉煌科技股份,以满足“对本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本金及预期收益进行差额补足的资金需求”。
  此前的2017年7月12日,辉煌科技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延长6个月,并于2017年8月28日完成持股计划股票销售,李海鹰为员工持股计划中员工自筹的资金提供担保。
  尴尬的是,在这之后,辉煌科技的股价出现下跌并导致员工持股出现明显亏损,李海鹰不得不通过减持套现来补差。
  本次减持完成后,李海鹰持有辉煌科技股份的比例也将从14.61%降至不低于10.61%,其离辉煌科技实际控制人的距离更远。
  当然,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低更严重的难题,是股权分布过于分散,且缺乏一致行动人的支持。
  实际上,在辉煌科技设立以前,李海鹰以及其他几位股东就成立了一家叫做郑州辉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辉煌)的企业,主要股东股份平均分配。这种股权结构显然存在种种缺陷。基于上市诉求的郑州辉煌主要股东,放弃了对郑州辉煌的整体改制,选择了重新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为了保持业务的连续性,股东们决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尽快完成对郑州辉煌的经营性资产的收购,并最终注销郑州辉煌。
  2001年,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李海鹰、李劲松、谢春生、胡江平、苗卫东、李力、刘锐、李翀和宋丹斌9位自然人以现金出资发起设立,注册规模为2300万。只是这次设立并未能够解决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最大股东李海鹰的持股比例只有24.35%,而李劲松、谢春生、胡江平等人持股比例也都超过10%。
  虽然在日后历经增资扩股和转增股份,这个股权比例一直都没有变动,直到2009年辉煌科技完成上市,李海鹰的持股比例降至18.21%。
  定增失利实际控制人依然悬空
  辉煌科技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实际控制权缺失并未引起资本猎食者的兴趣,同时得益于主要创始股东“技术大牛”的背景,辉煌科技也迎来了6年的上升期。
  资料显示,李海鹰、李劲松、胡江平和苗卫东等大部分创始股东都曾参与铁路系统技术攻关,其中李海鹰曾担任TJWX型信号危机监测系统联合公关组组长。
  良好的技术储备带来的开发能力,不仅让辉煌科技每年都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斩获,保持良好的行业地位,也让其拥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即便在“甬温事件”发生的2011年,该公司依然实现了9557万元的净利润。
  但在辉煌科技技术大牛和上市后业绩上升的背面,是这家上市公司股东似乎并不合拍的集体减持行为。尤其是2012年6月辉煌科技抛出定增预案之后,李劲松、谢春生、胡江平、苗卫东、李力、刘锐和李翀在内的7位高管依然选择了减持股份,累计减持套现额达1个亿。
  除了大股东李海鹰之外,几乎绝大部分的创始股东都在解禁后加入了减持“队伍”。
  高管无故减持套现,一般都会被理解为不看好公司发展前景,更何况是如此多的高管在同一时间集中减持套现。
  2013年6月份,辉煌科技两位高管因为业绩预告前10天内减持公司股票被深交所通报批评,当事人胡江平和李翀均为辉煌科技创始股东。
  经过一系列的高管减持之后,辉煌科技的股权也变得更加分散,其他资本从二级市场获取辉煌科技控制权的机会也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2015年9月份,辉煌科技启动了非公开发行,拟向李海鹰、袁亚琴(李海鹰之母)定向增发股票数量不超过6850.24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2亿元,用于“交通WiFi研发中心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发行预案公布当天,辉煌科技股价涨停。
  此后,这项预案经过四次修订,股票发行量下调至不超过1816.96万股,募集资金下调至不超过2.7亿元,并取消了募投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这次非公开发行能够完成,李海鹰及其一致行动人袁亚琴持股比例将不超过19.21%,李海鹰也将因此成为辉煌科技实际控制人。
  但是直到证监会批文有效期的最后一天,辉煌科技依然未能实施这次定增。颇具戏剧性的是,两个月后的2017年9月5日,袁亚琴以9.52元/股的价格清仓了其持有的辉煌科技股份。
  2017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在辉煌科技的十大股东中,除了还在辉煌科技任职的李海鹰及谢春生,李力、胡江平、苗卫东和李劲松依然在列。但经过9年的发展,昔日和现在的“战友”依然未能结成一致行动人。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