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消失问题引关注 中小学课间“圈养”困局如何破解?

发布时间:2023-11-15 15:47:52 来源:北京日报

      近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热搜,课间10分钟消失问题引发社会关注。造成中小学课间变成“圈养”的原因很多,既有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也有老师下课拖堂等因素。其实,谁都不愿意看到处于活泼好动年龄的孩子们课间被“关”在教室里,那么,这个困局究竟如何破解?
      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消失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学校过大、校舍设计不科学、未给每个班学生预留就近活动的空间等,但主要和根本性原因是对学生安全管理设置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校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管理与处罚权的边界不明晰,在不少情况下,一线教师的管理权不足以承担其所需要负担的责任,责权不一致,除了严管别无他法。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最省事,最终限制学生活动,挤压了学生的课间活动。
      要让中小学课间重新活跃起来,必须在清晰责权界定基础上,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首先需要清晰划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责权边界,该政府负责的不由学校负责;该给学校的权利政府不越权发指令,确保学校是责权一致的有限责任主体;其次要明确划分学校与在其中任职教师的责权边界,不能要求教师担负超出其权力范围的责任,不能在责任追究时单纯地让一线教师“背锅”;再者需要明确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责权边界,遇到具体事件,需要根据客观、公正的调查确定各方需要担当什么责任,担当多大的责任,不能未经深入、全面、公正调查就做出处罚决定。
      学校是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方,但不应是“无限担责者”,学校的责任边界清晰,安全纠纷就会减少,因此急需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边界,确立保障学生课间10分钟活动权益的强制性制度,还要有具体细致的可操作规则。
      为确保课间学生的活动,我提几个建议:
      一是划出轻微伤害的免责范围。学生天性好打闹嬉戏,家长普遍要求孩子在校绝对安全是难以保障的,强调百分百的保障就必然催生“不出事为主”的管理模式,外化成课间10分钟消失。划定轻微伤害的免责范围事实上是增强学生自己对自身安全的责任意识,也为自主活动增大了空间。
      二是严格限制巨型学校出现。超越适度规模的学校和班级是导致安全风险大大增加、就近活动场地大大减少的主因。不均衡则是导致巨型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过于严苛的管理追根溯源是教育的不均衡,适度规模的学校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就近活动安全空间,所以必须从源头上切实落实均衡,将所有学校限定在适度规模范围内。
      三是提升学校的规划建设的安全标准。在学校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要为每间教室预留就近活动空间,低年级学生不上楼,校园内的操场离教室不能太远,学校的场地设施定期进行常态化安全隐患排除,走廊与楼梯够宽,拐角处圆滑处理,增加防护设施,加强安全巡查,制止危险性行为,确保栏杆、门窗安全。
      四是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可令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安全教育,增长学生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避险意识和能力,降低安全风险,可以大大减少课间10分钟发生危险的几率。
      五是建立健全安全救助体系。除了追责以外,应急救治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医疗、救护、保险、社会赔偿等保障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就会减小。可推行商业保险机制,防范并降低校方可能承担的安全风险,使受伤害的学生和家庭尽快获得救助。
      六是加强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安全上的协调与合作。保证孩子享有课间10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相互监督,携手合作。发现安全隐患,教师与家长可以及时相互提示或告知孩子,家长要对孩子在运动过程中难免的磕碰多一些理解与包容,信任学校和老师,出现问题积极沟通,依法理性维权。
      七是可以开发一些适合课间活动的形式与项目。没有条件保障学生课间去操场运动的学校,可以在楼道里设置走迷宫等益智游戏,或让学生为自己种的小植物浇水、松土,配徒手玩具箱、涂鸦墙、棋类或手工类活动空间,设立攀爬架、沙坑、仰卧起坐、跳格子等体育设施,各校可以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同时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如果仅从管理本位出发,看到的都有风险;必须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到课间10分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设法解决各种问题。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