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合理赏识与激励的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8 10:47:21 来源:河南县域经济网
王亚慧 杨敏
摘要:本文从分析学生特点及赏识教育理论支撑出发,在考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的积极影响,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使用赏识教育的措施以及使用原则。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赏识教育,有效运用
合理赏识与激励就是认识到一个个体的独特才能和优点,并给与肯定与激励,以此来激发其内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在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与激励策略即教师在分析低学龄儿童特点基础上,课堂中通过合理的表扬与激励,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肯定,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活力,同时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小学低学龄儿童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同时他所提出来的人格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一个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在小学阶段的同学将会面临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发展任务,也正是因为儿童从幼儿时期转向小学,就开始面临着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同学各方面的挑战,同时儿童的社会关系也在慢慢扩大。任务发展顺利儿童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有成就感;反之儿童就会慢慢的变得自卑。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学龄儿童,这一发展阶段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赏识和激励措施,便可以帮助儿童在这一阶段获取勤奋,自信,自主等素质。
二: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的理论支撑
如上段所言,儿童在小学阶段若可以得到良好的赏识教育,便可以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人是有自我决定的潜能,主要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其中便有胜任需要,一般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需要感知到自己是有用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合理的赏识与激励也可以提高低学龄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三: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合理运用赏识与激励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长时间的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几千年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是以教师为主导去学习一些间接经验。虽说可以促进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去掌握知识,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在乎学生的心理诉求;通常就是机械式的灌输和填鸭,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就会出现犯困跑神等现象,慢慢的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被慢慢消磨。而赏识教育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讲求讲授的策略和方法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的活跃性。这样不仅课堂是有效的,学生也可以对于学习内容记得更加牢靠。
(二)合理运用赏识与激励挖掘儿童资源
传统教学重视结果,分数,名次而忽略了学生最重要的资源。在
(三)合理运用赏识与激励帮助重建新型师生关系
荀子主张学生对教师绝对的服从,强调“师云亦云”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师生关系也慢慢变得温和,教师不再是权利,知识的拥有者,学生也不再是完全的服从者。尤其在小学低学段中,教师面对稚嫩的学生们,应该要主动的接近学生,研究学生,与学生沟通,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那么在课堂中的赏识教育,教师便可以从有关学生的一件小事提起,进行肯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特感,相信师生关系也会变得和谐亲密起来。
四: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措施
(一)对教师的要求
1要求教师持有积极的教学热情: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发起课堂,学生积极参与是最好的模式。当教师对待教学活动有100%的热情时,就会更投入到教学,更关心学生的变化,特点以及发展程度,那么赏识教育开展的次数与效果发挥程度便会更好。
2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艺术: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典范。在课堂上教师更要具备行为,语言的艺术性和适切性,通常来说,学生可以很轻易的识破教师夸张,千篇一律,敷衍,驴头不对马嘴的表扬,如果是这种情况赏识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掌握说话的艺术,用温和,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赏识激励,才会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功能。
(二)对家庭的要求
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同伴的影响,那么回到家受到的影响来自最多的便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直接接触,相处时间最长,拥有一段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家庭中父母也要进行适当鼓励,给予肯定,让儿童在学校中所受到的评价与在家中所受到的评价是一体的,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五:小学低学段课堂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开展赏识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为了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人本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独特特点都是我们进行赏识教育时必须关注的因素。
(二)防止赏识教育的滥用
教育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有用之才,不是机械完成赏识教育的任务,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不到肯定与信任,还会破坏师生之间的情感。
(三)持之以恒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在一瞬间就可以提升的,学生的独特性也不是在一瞬间就可以被发掘的,同样的,赏识教育只进行一次而没有后续的跟进,学生也会开始怀疑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老师怎么没有表扬我?所以,我们对待赏识教育不仅要求宽度,而且要求长度。
参考文献
[1]张福梅.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124.
[2]陈妤颖.在激励与赏识之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家长,2020(35):187-188.
[3]曹冬叶.赏识激励策略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2):5-6.DOI:10.14160/j.cnki.13-1259/g4-b.2016.12.003.
责任编辑: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