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要变“海带”吗?

发布时间:2018-02-06 10:32:1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张澍成
  春节前后是招聘旺季,网上关于“海归”变“海带”的新闻及话题多了起来。有的慨叹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的抱怨薪金大幅降低,有的后悔留学“亏本”……
  曾几何时,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充满学业有成、荣归故里的优越感,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但近年来,“海归”风光不再,求职起薪不断降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让很多把留学当成投资的家长、学生很失望,认为作了“亏本生意”,还不如不留学。
  其实,“海归”变“海带”,是人才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用人观念越来越务实,用人单位更趋向于看重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不再重留学经历。另一方面,留学早已从精英留学步入了大众留学、平民留学时代,出国留学已不是难事儿。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海归”的失落感,甚至认为留学无用。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既要充满自信,又要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更多学子出国学习交流、回报国家。教育部一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就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促进青年学子留学。
  所以,留学无用论可以休矣。但我们也要直面“海归”就业压力大这个现实问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解决这个问题,更多地需要学子改变以往的留学观念。
  一是去镀金观念。受以往“海归”受追捧的影响,很多人只看到“海归”的荣耀,却看不清留学的目的,或是为了躲避国内高考激烈竞争,或是为了将来就业增加砝码,有的甚至纯粹为镀金,找个“野鸡大学”拿个文凭。抱着这样心态,能学到什么?如何在就业创业时有竞争力?留学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到真本事,不是用来增加可炫的资历,来希求一鸣惊人或一本万利。
  二是增国情意识。海外学习,归来工作,更要了解中国国情,了解工作实际。很多“海归”在这方面却是短板,甚至于在中国企事业单位实习的经历都没有,这肯定不利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身在海外,还要更多地了解祖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就业、创业。
  1月30日的《人民日报》刊发新闻:多部门联合行动,解决海归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文章详细介绍人社部牵头的18个部委通力合作,多措并举破除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壁垒。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摆正心态,学到真本事,就不愁没有就业创业的舞台。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