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爱心早餐店温暖了三门峡人的心

发布时间:2017-12-01 14:22:42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张洪霞忙着给大家拾馒头

前来帮忙的志愿者

    □记者房琳见习记者任欢文图
 
    现场|有人凌晨5点起床赶2里路,只为来这里吃饭
 
    凌晨4点,城市还在沉睡。初冬凌晨的温度接近0℃,流出的水冰凉刺骨,张洪霞站在水池前忙着洗菜,几下淘洗,手已被冻得通红,她却毫不在意。“今天给大家换个口味,做糊汤面。”一边洗菜,张洪霞一边向记者透露当天的“菜单”,言语里带着笑意。
 
    6斤的挂面,5斤的淀粉,还有各种蔬菜共15斤,这是今天糊汤面的主料。为适合老年人口味,她特意煮的时间长点。张洪霞说:“爱心粥屋营业近一年,以素食为主,但煮粥、炒菜、面条……这些‘花样’会轮番上演,不断给大家改善口味。”
 
    凌晨5点40分,义务帮忙的志愿者来了。或许是彼此间熟悉了,大家没有客气寒暄,志愿者挽起袖口便开始摆放桌椅。
 
    5点49分,第一位客人到来,是张洪霞认识的老熟人。
 
    因子女不在身边,77岁的李阿姨和老伴已连续两个月在这里吃早餐,雷打不动。每天凌晨5点,老两口便从市区文明路的家里出发,赶近2里路,只为来这里。“孩子不在身边,我就愿意来粥屋吃饭,人多热闹,像个家。”
 
    陆陆续续,门口的18张桌子很快被坐满,多是孤寡老人、流浪人员和环卫工,几个彼此熟悉的老人在一起低头谈笑。
 
    饭好出锅,热气蒸腾。
 
    志愿者穿梭在桌椅间,一碗碗热腾的糊汤面送到大家手中,门口堆放的两大箱子馒头也被一一分发。有人需要再添饭的,可随时举手示意,不浪费,不多拿,每人都遵循这个“不存在”的规定。升腾的热气将吃饭的人包裹,合着屋内透出的亮光,让人温暖。
 
    感动|吃饭的老人把粥屋当家,把她当闺女
 
    上午8点,张洪霞忙碌的身影终于慢了下来。
 
    她开始写每日播报:当天共就餐110人,志愿者9人,收到爱心红包112元,爱心人士捐赠蔬菜50余斤……播报的小黑板就挂在店门外,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张洪霞说,她不是为了特意展示,只想给自己和他人有个交代。
 
    今年38岁的张洪霞是开封杞县人,2014年开始在郑州的一家爱心粥屋从事志愿服务工作。2016年8月,她从爱心粥屋的发起人王全华处了解到,三门峡地区没有免费爱心粥屋,她审视了自身能力后,便毅然决定来到三门峡。
 
    在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张洪霞的免费粥屋顺利开张了。开业第一天,便有40多人吃上了免费早餐。时至今日,已为3.6万人提供免费早餐,最多时能有180多人在此吃饭。
 
    “开免费粥屋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感动,是爱心的传递。”张洪霞说,开业近一年,很多爱心人士都会送来蔬菜、米面等。有在此吃饭的老人,下次来时会带来一袋面粉,硬让张洪霞收下。今年11月,以捡废品为生的赵桂兰老人还特意给张洪霞买来了一个糖包。“闺女,你吃。可甜!”一句话,惹得张洪霞眼眶发红。
 
    爱心粥屋顺利运行至今,背后还有众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付出。
 
    “今年7月份,张洪霞到我店里,说她要给环卫工人免费送绿豆汤,想用电动车加点钱换一辆二手三轮车,我当时不信,第二天早上就到爱心粥屋,没想到是真的。”志愿者李建龙说,从那之后,他便开始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采访期间,张洪霞的手机不时响起提示音,她打开“日行一善”红包群,收到来自不同人的爱心红包。张洪霞说,早餐的成本费便是这些爱心人士捐凑起来的。她拿出一个厚厚的账本,上面写满了爱心人士每天的捐赠、支出,“财务公开透明,任何捐款人都可以查看自己捐款的用途和去处”。
 
    谈及爱心粥屋的未来,张洪霞说,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关注到“爱心粥屋”,让“爱心粥屋”能遍布三门峡的每个街区,让一碗碗热粥温暖这座城市。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